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经济 > IT > 正文

滴滴出行宣布新举措 出租车、网约车将从“冤家”变一家

文章导读: 出租车司机再也不用抱怨被网约车抢了活儿,因为出租车今后可以“秒变”网约车,过去的“冤家”转眼就成为了一家。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孙冰) 出租车司机再也不用抱怨被网约车抢了活儿,因为出租车今后可以“秒变”网约车,过去的“冤家”转眼就成为了一家。

8月31日,滴滴出行宣布,已同北上广深杭等十余个城市的近50家出租车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将携手在智能派单、流量融合等方面展开探索,升级出租车行业运营管理模式,加快推动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以共同提高司机收入和运营效率,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出租车秒变网约车

出租车秒变网约车

据滴滴方面介绍,智能派单是滴滴出租车在原有的“抢单模式”基础上,推出的另一高效派单模式。“智能派单”模式下,系统会综合考虑距离、拥堵情况、运力供需、司机服务评价等因素,自动将乘客订单定向匹配给一位最合适的出租车司机。

在流量融合方面,滴滴表示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出租车网约车订单和后台系统的打通,可以让出租车司机在承接出租车单基础上,承接网约车订单。这一模式可以提升乘客出行效率,更让出租车司机改变原有拼手气、靠运气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服务质量好坏与收入多少挂钩。

滴滴出租车负责人曹放介绍透露,测试数据显示,相较“抢单模式”,“智能派单”模式下,参与测试的出租车司机时薪最高提升了50%,空驶率最多降低了36%。而“流量融合”后,参与测试的出租车司机平均流水上升14%,空驶率平均下降18%。

滴滴出行董事长兼CEO程维

滴滴出行董事长兼CEO程维

滴滴出行董事长兼CEO程维表示,出租车是滴滴的起家业务,两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良好的合作基础,数千万群众也依靠出租车出行。一直以来,在让出租车行业共享技术带来的变革的同时,滴滴也积极与出租车企业携手,助推出租车网约车融合发展。

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26日,滴滴出行就与海博出租进行合作,首批500辆海博网约车加盟滴滴专车,线下车辆、司机和运营资质由海博负责,而线上订单派接、用户运营、支付等由滴滴出行负责,司机不需缴纳“份子钱”,每月只需上交公司少量的管理费。在外界看来,“滴滴海博”模式共同打造了专车服务标杆,为整个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今年7月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两个方案同时发布。后者对出租车行业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制度性安排,鼓励促进互联网与出租汽车的融合发展。而滴滴也宣布将投入1亿元建立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基金,用于对出租车服务转型升级进行资金补贴。

除流量融合与智能派单之外,滴滴还将与出租车企业在升级企业信息化系统、提升管理效率、探索出租车行业业务创新等方面积极全面合作,未来还将在合适的时机,围绕新能源汽车销售及牌照、汽车后市场、定制巴士、企业用车、政务用车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战略合作。

相关融合举措也获得出租车企业的大力支持,北京银山出租总经理吴敬然表示,滴滴平台专注于线上工作,依托其大数据挖掘能力,通过“智能派单”系统自动将乘客订单定向匹配给最合适的出租车驾驶员,减少车辆空驶,提升乘客出行体验;银山则专注于线下工作,充分发挥车队管理的传统优势,做好参与“智能派单”系统的驾驶员筛选、认证、培训和考核等方面的工作。

滴滴出行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打车应用,改变了数亿国人的出行方式。滴滴率先将整个出租车行业互联网化,使司机和乘客的信息更为对称,有效降低出租车空驶率,提高了运营效率。根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此前发布的《打车软件经济与社会影响调研报告》,在安装了滴滴软件后,90.3%的司机认为降低了空驶率,其中41.2%的司机认为每月空驶率下降10-30%,3.9%的司机认为每月空驶率下降30%以上。

“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网约车出租车融合发展,需要各方面携手共进,作为网约车的代表企业,滴滴正尝试‘多管齐下’方式推进出租车网约车融合,这会促进整个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滴滴和出租车企业携手合作这个事件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出租车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提高,可能成为未来的一种模式,为交通行业带来更多变革动力,也会更好适应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表示。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也非常赞成出租车、网约车融合发展,一起满足社会需求。在丁元竹看来,要想推进出租车、网约车融合发展,需要政府、网约车平台、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等达成五个共识,认识到这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出行,满足人民群求出行的需求;有利于现有的出租车司机的收入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升我们制度的治理水平和监管效率;有利于提升我们制度的治理水平和监管效率;有利于资源的更好的利用。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融合发展的各类主体和治理机制。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