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论坛综述| 东北再出发

8月19日,在哈尔滨一年中最明丽的季节,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主办的太阳岛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在哈尔滨大剧院大剧场隆重开幕。

p30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 论坛现场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4期)

东北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那里的人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8月19日,在哈尔滨一年中最明丽的季节,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主办的太阳岛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在哈尔滨大剧院大剧场隆重开幕。

论坛主题为:“激发内生动力,闯出振兴新路”。哈尔滨大剧院剧场内座无虚席,500余商学界代表共聚一堂,共同研究破解东北发展难题,探索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新的路子。

国家前所谓未有的政策驰援

在过去的3年里,习近平总书记连续3年亲赴辽、吉、黑调研考察,连续3年参加东北三省代表团审议,并针对东北振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几个月前,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全面启动。

在论坛的开幕式上,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节点。

而就在论坛召开的同一时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方案》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以及127项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1.6万亿元。根据安排,拟于2016—2018年开工建设的对东北振兴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重大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

《实施方案》发布之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副主任何立峰分别带队,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开展了调研。而在今年上半年,中央各部委均派出了若干调研组到东北三省进行调研。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在论坛上介绍,“仅工信部就派出了三个调研组,最后形成了给中央的报告,重点是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强基工程,加大对东北地区的倾斜。”

“中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密集地对东北提出振兴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家发展改革全局中,东北振兴的战略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副司长杨荫凯在论坛上发言认为,东北目前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东北三省的情况并不乐观。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分别是5.7%、6.7%和-1%。吉林经济增速达到6.7%,基本与全国增速持平;黑龙江虽弱于全国发展,但差距在缩小;辽宁增速是-1%,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

2003—2012年,第一轮振兴东北的十年,东北三省GDP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十年后“旧病复发”,又跌到了全国后面,原因到底是什么?

东北地区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困境在《意见》中有很直接的表述: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

内生活力是关键

从目前看,国家所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东北如何激发自身内生的动力,闯出东北振兴的一条新路来,这是问题的关键。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认为,东北真正要完成振兴,还有些很艰苦的任务需要完成。

他所说的第一个任务是,东北的国企改革相对滞后,在全国很多地方,国企改革已经完成的任务,东北的很多国企还没有完成,怎么样把过去应该改革完成的任务,尽快地完成?“如果东北的国企还办社会,办大集体、小集体,国企想有活力是很难的。”

然而,东北不仅国有企业比重大,其中央企的比重更大,而央企改革至今仍有许多无法触碰的禁区。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仍没有较好的答案。

许善达所说的第二个任务是,改善投资环境,破解“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困境。“资金、技术、管理都是跟着资本走的,如果你的投资环境不能吸引投资,这些资源都会随着资本外流。”许善达说,投资一定要形成逆差,如果都是顺差,连自己本地的资本都流到外面去投资,外面投资又吸引不进来,这个地方经济要很快发展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了根本性的扭转,东北振兴的前景就很乐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论坛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一定范围内换环境,“尝试体制复制”,以换环境为突破口带动东北振兴,即由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和东北三省,分别对口合作,形成特殊的合作区,让东南三省的干部把东南三省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则适用于合作区,以形成好的小环境,再逐步影响大环境。

刘世锦认为,东北振兴需要新的思想解放,在制度创新上做大量文章,而不能仅限于以前的老办法。

“如果我们不能从机制和体制上做出根本的创新,即使这些项目(1.6万亿的投资)上去了,也无法确保项目实施后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看来,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唯有从思想上根本转变,才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总结说,当下东北振兴有三个方面很重要:第一,需要一批成功的企业家;第二,需要一个创新的理念;第三,需要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只有好的环境,才能打造更优秀的企业。”现场演讲极富感染力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她要下定决心投身到东北来。她指着视频中刚刚宣布并购的银隆新能源汽车说,“这个汽车未来一定是在东北生产。”

在她看来,东北有这么多的人才,有政府的支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搞工业,没有理由搞不好。

然而,也有人担心,东北的人文环境、营商环境较差,东北的官本位思想、计划思想浓厚,是长期的历史积弊,这些软环境的改变远比上一些项目、给一些政策要艰难得多。

好在东北地区不仅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还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和企业的孵化平台——虽然这些优质的科研资源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来自东北本土、学者出身的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坚信,良好的教育以及科研资源,是未来东北振兴的活力源泉。“我相信,未来科技是推动东北振兴的最最重要的力量,而且是一个将来可以和其他任何城市进行较量的最难以获得的宝贵资源。因为我们获得资本容易,获得一个基本的产业容易,要想打造一个大学,则需要几十年的工夫,我想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活力。”

p33

————————————————————————————————————————

《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3期封面

2016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