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创新的正确打开方式:除了高冷,还要“城会玩”

要将发展旧经济和新经济融合,新旧经济不是必然对立的,那些“城会玩”的新经济更多地生发于旧经济,可制定一些普惠性的政策支持旧经济改造升级。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2期)

文 |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卫挺

我们不仅要重视新经济,也要重视旧经济。要将发展旧经济和新经济融合,新旧经济不是必然对立的,那些“城会玩”的新经济更多地生发于旧经济,可制定一些普惠性的政策支持旧经济改造升级。

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列为首要发展理念,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再到今年5月份“科技三会”在北京召开,“创新”俨然已经晋升为政商两界最受追捧的“网红”之一,不仅有中央高层多次为其发声,更是频繁上了各类红头文件、媒体报道的头条。

翻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从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到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无一不是创新。创新之火,源于它对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味”。一言以蔽之,创新是中国经济走出卖苦力赚小钱、摆脱虚胖体质、改命延寿的药方。

创新:除了高冷,还要“城会玩”

创新有正确的打开方式。今年1月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给了量子通信技术,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是一项需要补知识、开脑洞的“高冷”技术,毫无疑问,如果该技术能够得到商用化,带来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利益将是巨大的。但是,创新绝不限于这些高冷技术,在普罗大众眼中,改变和不一样也是创新。

从经济的角度,真正关键的,是要找到为什么改变,改变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去改变,即创新先要有正确的牵引。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重复一个最基本的理论,经济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在运转前进,创新也须以这些需求为导向。可以说,“不忘初心”,从生活入手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创新的原始动力,也是最为持久的动力。

这方面,日本、德国都是可敬和值得学习的对手。比如,日本人可以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餐厅运营结合,将日式拉面做成年轻人追逐的美食潮流。一家在内地知名度较高的日本拉面品牌(虽然在内地没有店),店铺设计沿用日本传统拉面馆风格,同时将面的柔软度、汤的浓淡油腻程度、配料等分成不同等级,让消费者自由搭配。这种“用心”就是一项很好的创新,也是其价格远高于普通拉面但却吸引到消费者排长队候吃的原因所在。

近年在朋友圈非常火爆的德国“厨房神奇”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德国人针对不同食材、不同切法、不同烹饪方法量身定制,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厨房用具,物件虽小,但却充分体现出了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也让国内一众厨房师奶羡慕嫉妒恨。

此类“城会玩”(网络用语,“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缩写)对于国内的创新有很好的启示意义。目前,决策层关于创新的观念已经发生积极变化,针对少数重大基础研究(可以)坚持“举国体制”外,先后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匠精神”等,意在调动个体的创新积极性,不管具体实施结果如何,决策层观念转变的这种初衷是好的。但从商业实践的角度看,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观念的转变,过去30多年,整个中国社会习惯了“时间就是金钱”的大干快上,进入新世纪后,不少企业更是追逐于“炼金术”“挣快钱”。

在经济新常态下,尤其是供给过剩取代短缺,消费升级创造更多新需求的大背景下,企业家的观念和企业的生存逻辑也要做必要调整。笔者认为,重点是以需求为导向改造和提升供给,实现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匹配,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也应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而真正优秀的企业也应让浮躁随着以往的喧嚣一同远去,脚踏实地做好市场调研,贴近生活做好产品和服务创新。

新经济与旧经济:友谊的小船不能翻

谈创新,必然要谈新经济。从字面看,新与旧只是相对的概念,但人们往往赋予新经济美好的愿景,犹如当下的我们,恨不得新经济能一夜成为“稳增长”的顶梁柱。从各中央财经部委不断强调“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成长”,到统计部门正式推出“三新”统计(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似乎短期内,新经济的政策架构正在快速建立,新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能也获得了统计数据上的支持。

无疑,政策重视对新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体制下,政策倾斜意味着公共资源的投放取向,也引导着银行部门的授信取向。然而,透过上述种种,并跳出新经济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理清背后的一个逻辑性问题,即对于我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到底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主沉浮?这是经济政策制定需要率先回答的基本问题。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与前几年热议的投资和消费哪个更重要类似,决策层和学界内部对谁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均有不同的坚持,好不热闹,最后还是博大精深的汉语化解了各方尴尬,决策层最后定调,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然而,新经济与旧经济的问题又有所不同,新经济不是消费,实实在在的消费总是在时刻发生,但新经济的内核是创新,创新有其自身的逻辑,新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占据半壁江山。为此,不管政策和舆论上如何强调新经济发展,它的效能不是基于现在,而是基于未来,中国经济的主体构成还是旧经济。

明确上述关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短期看,不能盲目夸大新经济的作用,客观上它还是不够强不够大的,培育壮大的难度也更大;长期看,新经济很重要,它将逐步发展壮大取代原来的旧经济,同时其他新经济形态将不断冒出,周而复始。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新经济,也要重视旧经济。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首先,对新经济的支持政策可以适度倾斜,但不能过度,同时要按照新经济特别是创新的规律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其次,要避免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潮涌现象”,即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和落实中央发展新经济的要求,不尊重创新规律盲目上马,甚至是贴“创新”标签,导致“喜新”不成的同时又出现了“厌旧”,舍本逐末,经济增长进一步失去支撑。再次,要将发展旧经济和新经济融合,新旧经济不是必然对立的,那些“城会玩”的新经济更多地生发于旧经济,可制定一些普惠性的政策支持旧经济改造升级。总之,新经济与旧经济的友谊小船不能翻,决策层在书写剧本的时候,应让两者成为“官配CP”。

————————————————————————————————————————

2016年第3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3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