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国际金融市场反常滞胀迹象重现

中国应当怎么办?我认为,不管国际市场、全球经济未来存在多少不确定,我们必须做好应对最坏情况发生的准备。未来的中国经济政策应当更多地倾斜于国内经济稳定。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1期)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美元贬值,黄金暴涨,而油价暴跌;发达国家疯狂铸币,债券市场几无收益,而股市也快挺不住了。与此同时,其他大宗农产品价格也有跃跃欲试之感,棉花期货价格前一段暴涨,这一段又开始暴跌,而菜油价格接续棉花启动上涨走势。

这些“反常现象”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可能预示着国际金融市场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灾难——滞胀。同时,也预示着更为重要的一种可能性——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以美元为核心、以自由汇率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解体的边缘。

判定是否会发生“滞胀”的主要依据是:QE+负利率+金融资产荒。大规模QE放出了那么多货币,而负利率导致债券资产收益过低,屡创新高的股价风险远远大过收益,那钱该去哪儿?如果它们冲进商品市场,那“滞胀”立即发生。问题是,“热钱”可不可能冲进商品市场?很明显,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在各国都需要大量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并试图以此实现“再工业化”的时候,大量“热钱”冲进商品市场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这就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矛盾:“热钱”不愿意从事实业投资,希望能有可供炒作的金融商品;政府希望能有更多的实业资本,不希望“热钱”进入商品领域恶炒。于是,所有金融市场都将在这样的僵持过程中不断演变,什么都可能发生。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先生最近发表文章论述了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他认为,有五种因素——地缘政治、气候环境、技术、非传统货币政策和创造性破坏决定了未来的不确定性。

不过我认为,这些事件不会单独、孤立地影响世界,而是在综合、博弈、选择的过程中对世界构成影响。这当中充满隐蔽性、模糊性,而且没有经验可谈,从而使我们的认知无法企及,所以“不确定”变成了时髦。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此,必须找到基本规律,以从基本规律,并以逻辑推演的方式去认识和感知未来,否则我们将陷入“宿命论”的困惑。对经济管理者而言,要更加相信逻辑正确性。

回到另一个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以美元为核心、以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会不会解体?种种迹象表明,这件事情正在进行时。历史上保持了30多年的美元指数与石油价格的“负相关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黄金与美元指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在于:美元稍有贬值变化,黄金涨幅巨大;但美元升值过程中,黄金下跌却十分有序而轻微。

更重要的迹象是:深知美元霸权重要性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居然不断主张世界回到金本位。与此同时,大量国际金融巨头放弃了黄金空头言论,转而唱多。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迹象:美、中、俄、欧在国际货币体系问题上的博弈已经十分清晰。而美国大量军力移向亚洲,这样的较量最终在国际货币体系上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中国应当怎么办?我认为,不管国际市场、全球经济未来存在多少不确定,我们必须做好应对最坏情况发生的准备。未来的中国经济政策应当更多地倾斜于国内经济稳定。

————————————————————————————————————————

 2016年第3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3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