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建行在黑龙江垦区的支农实践

在黑龙江垦区采访的一周多时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李永春正是垦区农户的缩影。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辖区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每年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可以保障全国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这里连片上百亩、上千亩的农田,在金融的支持下,正大步迈向现代化农业生产。

p60-1 位于黑龙江二道河农场的万亩大地号水稻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豪I 摄_副本

位于黑龙江二道河农场的万亩大地号水稻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豪 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豪 | 黑龙江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0期)

“我们以前承包土地、购买机械都贷高利贷,年息18%;后来从建行贷款,年息6%。这样减轻了很多负担。”黑龙江宝泉岭农场岭瓜乡管理区二十四作业站的农户李永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3年前开始,李永春每年一二月份通过中国建设银行黑龙江农垦分行(下称“农垦分行”)的网点贷款30多万,10月份左右卖完粮再还贷款,“这样资金周转方便很多”。李永春家里承租了农场370多亩地,每年可以净收入20多万。据农垦分行行长孙广和介绍,这样的垦区农户贷款建行从2009年开始已经投放8期,有近100亿元、9万多笔的支农贷款顺利投放,而这些贷款的不良率还不到1%。

在黑龙江垦区采访的一周多时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李永春正是垦区农户的缩影。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辖区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每年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可以保障全国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这里连片上百亩、上千亩的农田,在金融的支持下,正大步迈向现代化农业生产。

“钱在哪里最安全?

在有需求的农民手里最安全”

1998年3月,国务院同意以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为母公司组建北大荒集团之后,北大荒集团陆续加强了围绕农业产业链的集团化建设,从农业生产上游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到下游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畜牧业等肉、蛋、奶的生产销售。

农垦分行前身黑龙江农场专业支行原下设36个网点,覆盖佳木斯以东地区的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4个管理局24个农场,员工中90%来源于农垦系统。2014年1月1日起,建行黑龙江分行将分布在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等4个农垦管理局的20个建行机构与哈尔滨农垦支行合并,成立了农垦分行。

“长期以来,黑龙江垦区粮食种植户缺少有效便利的融资渠道,多向当地农村信用社,或是向民间融资,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由于信用社资金规模有限,民间融资成为当时农村较为普遍的现象,在粮食销售情况不佳的情况下,农户不仅收入无保障,还经常负担高额的融资利息,导致许多农户对种地都丧失了信心。”孙广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建行黑龙江分行小企业业务部总经理郝宇彤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目前黑龙江县域耕地的平均规模可达300万亩,种植类客户资金需求约15亿元,收储类和粮食加工类客户资金需求约5亿元,总体涉农信贷市场需求规模约20亿元,而由于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与金融产品的单一,以农信社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仅能释放出8亿元的信贷规模,供给总量上严重不足。

作为立足农业大省的建行黑龙江分行,自2009年以来,不断深入研究分析涉农市场,推出一系列适销对路、服务支持“三农”的新产品,包括“粮贸通”“农监融”“种植贷”“牧场贷”“米联融”“地押贷”等多款产品。目前,已形成以“农监融”“助农贷”“地押贷”为特色的涉农产业链系列产品。

孙广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为了确保助农贷款的精准发放,农垦分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所有的贷款流程和操作规则有章可依,有据可查,各个环节只要出现违规行为,能及时收到提示和警告。“

钱在哪里最安全?在有需求的农民手里最安全。”孙广和说。

没有传统抵押物,拿粮食动产来贷款

“没有金融的杠杆作用,就没有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需要金融输血。”长期服务一线的孙广和深有感触。

在采访中,《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所到农场的现代农业中心,都看到许多收割、耕种的机械,这些“庞然大物”基本上都是农场里的农民私人购买,据介绍,农场免费为他们提供停放地,并且还提供维修、保养和实用等技术培训。

一位农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些机械购买,有国家补贴,但是在补贴资金还没有到位的阶段,就通过农垦分行的贷款来填补这“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垦区新农村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各农场的经营资金出现紧张的情况,部分农场开始寻求与银行合作,通过信贷资金解决经营资金缺口。由于农场类客户在融资过程中不能提供有效的反担保措施,致使其出现融资瓶颈。

孙广和介绍,农垦分行在建行黑龙江分行的帮助下,在引入并突破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担保措施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黑龙江垦区农场的“地租融”产品,解决农场类客户的融资需求,2015年产品推出以来已经累计向6个农场发放3.6亿元“地租融”产品项下的流动资金贷款。

开展“大农业”金融服务的是农垦分行的特点之一。在“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金三江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稻谷加工、精制米销售以及粮食烘干、储存、代收、代运为一体的企业。成立之初,企业的主营业务是粮食收购,主要为大粮商收购粮食,随着收购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增加,该公司遇到了资金瓶颈,但由于该公司规模较小,且缺少有效的抵质押物,多家银行都将这家公司的贷款需求“拒之门外”,因此,该公司扩大产能和技术升级的计划也只能搁浅。

针对金三江粮油工贸有限公司面临的困难,当地农垦分行支行建三江支行在对金三江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深入调研后,了解到该公司有着良好的客户基础和发展前景,只是由于没有传统的抵押物而导致融资受限,发展受阻。

为此,建三江支行创新推出粮食动产质押业务,该业务针对粮食加工企业急需扶持、农村粮食产业化急需助推这一实际需求,解决了粮食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担保能力不足导致的融资难等难题。“建行在关键时期伸出援助之手,发放的粮食动产质押贷款解决了我们公司的融资难。” 金三江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庆武说。

据了解,黑龙江垦区区域内不但有国有大型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还有民营企业参与农产品下游产业链的经营,农垦分行在区域内为农产品加工、仓储类民营企业发放农产品收购流动资金贷款5.8亿元,其中对小微企业发放农产品收购流动资金贷款3.8亿元。

孙广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建行对涉农企业累计提供各类融资支持已经近千亿元,这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现代化农业转型。

————————————————————————————————————————

2016年第3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3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