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离“世界爱上中国造”还有多远?

7月初,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文版。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据报告统计,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位。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0期)

7月初,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文版。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据报告统计,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位。

虽然中国制造业一路高歌猛进,制造业增加值在21世纪初赶上德国,2006年超过日本,2010年追上了美国,现在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缺乏核心及关键共性技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严峻。根据《中国制造2025》描绘的愿景,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质量效益竞争、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四大转变。其中,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7月23日,在由《中国经济周刊》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及制造企业共同呼吁,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严峻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本质力量,要发展制造业,尤其要发展好先进制造业。目前中国制造的规模、门类等诸多方面引领世界,但整体上来看,还存在着大而不强、创新乏力的突出矛盾。虽然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水平不断攀升,但产品档次不高、品牌不强、高精尖产品不强等情况依然存在。

 

科技部副部长李平:目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目前来看,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能源能耗消耗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依然突出。

国务院参事张纲:中国制造不论是制造业的产量,还是制造业的进出口,以及制造业的人数都在全球领跑,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严峻。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规模发展贡献率全球最高,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排名一般,质量效益排名较低。

目前我国制造业出口商品单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2013年为例,中国出口商品有近80%是以价格优势来赢得竞争的,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质量优势赢得竞争占比高达56%,甚至是65%。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优,资源利用不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重要制约因素。

缺少核心原创技术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总体来看,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于缺少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包括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及技术标准。这四样关键要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全球竞争力的瓶颈所在。

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高端制造装备的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以高级数控机床为例,机床进口比例约70%~80%。其中90%的数控系统依赖于进口,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仍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高端机器人、国产机器人所需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多数直接采购于国外。未来的主要目标是要提升我们的关键技术材料,核心技术零部件保障能力大,提高先进基础工艺水平和完善产业基础服务体系,进而通过自主创新将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原创性的企业,就要更多地用技术改变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独有,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制造业最根本的是要转型,如果思想不转型,依赖于模仿别人,甚至于仅仅围绕企业盈利为目的是行不通的。中国制造业要支撑中国的产品,支撑中国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制造业企业的彼此支撑扶持。中国制造业需要将产品质量和品牌宣传相结合。此外,缺少挑战自我的精神也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中国制造要有工匠精神,要有挑战自我的精神,并不是挑战别人,只有我们内心世界强大,我们才能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中国制造现在面临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去产能。一些大而不强的制造企业成为了僵尸企业,造成部门领域产能过剩。其次制造业社会资源调配效率低。再者是品牌意识不强,缺少质量过硬的中国品牌。此外,对于转型认识不清也是制约制造企业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企业将转型误会成转行,换一个行业,但是发展方式却没有什么变化。最关键的是,缺少强而有力的原创技术。

有创新意识才能“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张建星: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应当具有全球眼光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培养全球企业的战略格局,中国制造要更多、更好地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时代潮流。既在开放竞争中找差距、补短板,又在开放竞争中发挥优势。进一步强化质量导向,突出以质取胜,精益求精,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将打造百年品牌作为引领发展的长远战略,才能推动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新常态下,必须将创新摆在发展的中心位置。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驱动企业持续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等环境和氛围,促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的领跑者。

柳百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万丈高楼不可能建在沙滩上。其次,要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及平台建设,提高基础能力,政府发挥主要作用。产业化问题由企业来管,但是共性的问题,要政府来加大力度。要建设一批独立的,能够跨行业,为行业服务的,关键的,竞争基础元部件,基础材料工艺创新研究中心。此外,我们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的作用,组织联盟,各司其职,协同创新。

张纲:实施质量为先的方针,就要在质量创新中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对制造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四个方面的质量创新:第一是质量技术创新,第二是质量管理创新,第三是质量基础建设创新,第四是质量文化创新与工匠精神培育。

董明珠: 对于制造业的理解,我觉得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挑战的一种精神。现在有很多企业在强调自己多么大,但是我们扒开它这层皮,发现它是个伪君子,没有自己的技术,依赖于简单的引进,甚至于靠偷别人的技术在生存,这种企业在中国不受欢迎。不仅要强调创新,更要强调自主。中国制造业需要脱胎换骨,从简单加工走向质量为先,这一切离不开自主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实现我们生存,只有创造让我们能走向世界,只有创造才可能说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中国制造业要实施创新战略,首先是强化基础能力,大力推进高速、高端、高参数、基础件、基础材料,以基础工艺创新发展和市场应用。其次,针对国民经济重大专用生产装备建立产学研联合和自主创新体系,要组织实施好重大短板装备的专项工程,围绕重大技术装备,特殊或者关键工艺所需要的专用生产设备和专用监测系统集中进行攻关,力争取得突破,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

2016年第3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3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