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各界精英共议“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擦亮中国制造新名片

文章导读: 7月23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科技日报社、新华社瞭望智库、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自主创新”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邹锡兰) 7月23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科技日报社、新华社瞭望智库、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自主创新”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当天,来自政界、学界和企业界的资深人士齐聚论坛现场,为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之路寻找方向,共议如何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以下为部分嘉宾的精彩观点: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强化质量导向

3

新常态下,必须将创新摆在发展的中心位置。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驱动企业持续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等环境和氛围,促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的领跑者。发展中国制造,质量品牌是生力军。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水平不断攀升,但产品档次不高,品牌不强,高精尖产品不强等情况依然存在,中国制造业要再上一层楼,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导向,突出以质取胜,精益求精,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将打造百年品牌作为引领发展的长远战略,推动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擦亮中国制造的创新名片

4

中国制造既要应对来自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的竞争压力,又要与发达国家争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当下,发达国家展开了对未来主导产业的竞争,纷纷进行战略部署,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有效供给的能力与质量,更好地满足逐步升级、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才能在未来全球产业发展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创新驱动是立业之基,必须擦亮中国制造的创新名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制造企业,承担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驱动的双重使命,应当成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迈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迈向“中国品牌”的生力军。

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走自主创新路,发扬工匠精神

5

 

近年来我国把握世界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劳动力优势和政府的支持,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主要表现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装备制造业应抓住机遇,用足、用好各项新出台的政策,在创新发展主动作为,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提升和突破:一是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二是要发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质,打造中国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加强“四基”创新能力

6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问题之一,缺少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其中包括“四基”: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相应的技术支持,包括了技术标准。这个“四基”,工程院战略研究报告,认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症结所在,制约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全球竞争力的瓶颈所在。对此我建议,第一,要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万丈高楼不可能建在沙滩上。提高创新能力,突破智能制造;第二个,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及平台建设,提高基础能力,政府发挥主要作用;第三,要建设一批非盈利为目的的能为跨行业或全行业服务的关键性基础材料创新研究中心,主要发挥产学研用积极性,组织联盟,分工合作,协同创新。

国务院参事张纲:制造企业实现四个质量创新

张纲

  中国制造不论是产量,还是进出口量,还是人数都在全球领跑,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二是质量效益不高,三是产业结构不优,四是资源利用不佳。实施质量为先的方针,就要在质量创新中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对制造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四个方面的质量创新:第一个是质量技术的创新,第二是质量管理创新,第三是质量基础建设的创新,第四是质量文化创新与工匠精神培育。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五条路径加大创新战略实施力度

王瑞祥 

在下一步实施创新战略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强化基础性研究能力,二是要针对国民经济重大专用生产装备建立产学研联合和自主创新体系,三是要发展高端装备、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产业体系,四是要推进两化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资源,五是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营造良好的环境。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只有创造才能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董明珠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同时是一个挑战的时代。只有创造才能实现我们生存,只有创造让我们能走向世界,只有创造才可能说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制造业要有创新意识,有挑战精神。格力一直坚守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创新并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自主。我们要成一个原创性的企业,我们更多用技术改变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独有,我们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制造业最根本的是要转型,如果思想不转型,依赖于模仿别人,甚至于仅仅围绕的企业盈利为目的,根本不行。我们的制造业要支撑中国的制造,支撑中国的品牌。中国制造要有工匠精神,要有挑战自我的精神,并不是挑战别人,只有我们内心的世界强大,我们才能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珠海银隆集团董事长魏银仓:新能源汽车研发必须结合中国国情

魏银仓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我们创新还是创造,创新什么?创造什么?要结合我们的国情,治理雾霾,节能减排,这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扶植的根本目的。借此机会,调整结构,经济转型,培育我们自己的能走向世界的,未来在数十年内,让全世界人民都用上中国造的产品的时候,中国政府靠出口创汇,花外国人的钱,挣外国人的钱,才能养活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并且要把新能源的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银隆对锂电池技术已有多年的研发,近几年,专注于钛酸锂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正是因为专业化,让银隆研发生产的新能源" 铛铛车" 跑上了北京长安街。" 专注" 是银隆与格力共同的基因,也是两家企业能够结合的重要原因。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斯泽夫:中国企业缺少原创技术

斯泽夫

现在中国制造大踏步走出国门了,这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世界如果离开了中国制造,大家可以想象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未来问题很严重。中国制造现在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大而不强;第二个社会资源调配效率低;第三个是品牌,中国的品牌差远了;第四个是转型,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转型不是转行。第五是合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收购别人还是别人收购中国企业?第六缺少原创技术,中国的企业缺少原创技术,工艺上研究的比较少。在当今整个市场经济不太好的情况下,投什么?还是投研发好。这未来就是我们哈尔滨电气所做的,五大工程核心在技术上、创新上、研发上、质量上、绿色发展上、结构调整上、人才上。

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舒金龙: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舒金龙

正和格力一样,航天事业也是致力于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航天科工有三张网,涉密网、专用网、对外服务的工业互联网,还有国际工业网为平台,以三大目标大力开展三创新,打造三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总目标。航空科工凭借着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围绕着五个新一代,四个基础性的支撑领域,广泛的开展了一些军结合技术的研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多年来得益于双创的开展,各项指标保持比较好的快速进展。中国走中间集成,上下延伸,往下主要是做两化融合、智能化改造,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工业业态。我们率先自身开放自己的资源,现在在网上已经释放了430亿采购信息,成交了170亿。

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芳:把制造能力与消费市场结合

沈建芳 

海立是做空调压缩机的,空调压缩机是空调的心脏,好空调格力造,好心脏少不了。没有压缩机,空调不能很好的运行。中国的制造缺少关键的零部件,压缩机是空调制冷行业关键的心脏。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坚守喜欢你的事业,不断的善于学习和积累,还要不断追求品质的完美,在这个领域里面,你要持续创新,有这样思维。中国具有最多的人口市场,具有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又有最强大的制造能力,如果我们把制造能力与消费市场两者结合起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个是非常有益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