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悦读】2012年北京的第一场雪,让滴滴活了

本书全方位地解析了滴滴的发展之路,向读者展现滴滴在短短四年中,如何从0到1,找到一条独特的智慧出行分享经济之路,进而成为世界级分享经济平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9期)

张晓峰

本书全方位地解析了滴滴的发展之路,向读者展现滴滴在短短四年中,如何从0到1,找到一条独特的智慧出行分享经济之路,进而成为世界级分享经济平台。

p82

《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

推荐指数:★★★★

作者:程维、柳青等著

主编:张晓峰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简介:

程维

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于2012年创办小桔科技。

柳青

滴滴出行总裁。曾任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张晓峰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价值中国会联席会长,管理学博士,《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主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导师,长期致力于企业智力服务。

专职打车人旁白

你很难体会一个打车人的痛苦。我早上出门要设计路线,第一辆打到了三元桥。本来想换一辆车去别的地方,结果那个司机师傅也不走,还等着再拉一个。我在三元桥无事可干,想走又不能打,怕被上一辆车的师傅看出来我是一个托。

后来程维就安排我去发传单。问他我去哪里发,他说你去人多的地方。结果,我就去西站发传单,在北京西站的一个天桥下,刚把传单拿出来,就被人给摁住了。

开发产品期间,团队就启动了市场的推广。他们决定先找司机。虽然预估到困难重重,但基于对自己市场出身的背景他们还是很有自信。没想到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遇到的却是被市场一次次打脸。程维回忆冷启动的艰辛,说当时是“司机不信,乘客不用,好像整个世界都不接受”。有的司机直言,“难怪你们不收钱,你们和运营商是一伙的,专来骗流量的。”

北京的189家出租车公司,拜访了100家出租车公司,仍然一无所获。他们要的交委的红头文件,这在当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坚持还是放弃?还是开始就错了?一般创业者至此也许就偃旗息鼓了。

一周之后,终于有北京昌平郊区的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出租公司愿意试试,100多个司机, 15分钟的宣讲,虽然只有20个人有智能手机,程维不会错过这次机会。最后8个觉得他们可能不是真的骗子的师傅将信将疑地安装了滴滴打车。

“创业就像是闯关游戏,你对前路一无所知,你的资源总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你的对手可能不可想象地强大”。程维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迷,他的比喻不是高大上的战争、战役,就是游戏。这种风格也延伸到管理上。

做市场教育的创业者往往成了炮灰、成了烈士。滴滴面临的教育任务非比寻常的繁重。使用移动端App叫车、抢单要教育,使用移动支付交易要教育,更重要的教育是让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乘客相信这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方式,可以各得其所。对监管侧也要沟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耐心来做这件事。创新的事情需要经过冷启动,也是对相关者的“深度唤醒”,这是最难熬的阶段,也是创业公司离“死亡谷”最近的时期。公司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整个互联网竞争越来越白热化,淘宝用来教育用户的10年在O2O行业里甚至被压缩到了只有一年的事实。

产品上线前拉司机的任务,吴睿带两个人要拉1000个注册司机,李响自己要完成500个。还没见到产品形态,没有App演示,只能靠图片讲。李响经常早上5点开着二手的奥拓,拉着3个兼职去顺义司机交接点拉司机装滴滴。

2012年的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冬季。他们花了5000元同北京西客站谈拢,允许滴滴打车的工作人员进入西客站出租车的蓄车池推销,那个地方是个过道,很强的穿堂风,司机逗留时间又很短,四五个小伙子硬是一个冬天装了1万个出租车司机端。冻得感冒发烧了,休息两天再来,“真的跟红军打仗一样,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程维说,“只有那些相对比较‘傻的’人选择了相信我们。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教育司机什么是智能手机、什么是流量,怎么使用一款软件。一点一点地破冰,完成了我们的冷启动。”

“拎起眉毛往前跑。”

最困难的时候,这是程维给团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产品在跌跌撞撞上线后,虽然只有16个司机相信,滴滴不能让这16个人失望,不能让这16盏灯灭了。所以又迎来了第二波挑战:找乘客,上订单!

他们尝试扫楼送打车券,又动员所有司机帮助向乘客推广,还在每一辆出租车背板的广告框上贴上不干胶宣传。半个月时间,把全城上万辆出租车贴上了滴滴广告。

没有订单,就找人去打车。

程维面试了一个人,工作就是打车,每天给他400块,绕三环打车。

在程维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幅友人书法,“日拱一卒”。“我们是靠着小米加步枪,一点一点地,顽强地生存下来的。”程维说。

正是日拱一卒、极致执行,起初几乎没有多少出租车司机用智能手机,一年多的时间,出租车群体变成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群体。

程维说:“最重要的是永不放弃,你要推动这个世界改变,推动越大,弹回来的反作用力就越大,最终比较的是你自己的心理有多强大,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不变的是将事情一点点向前推动。我们一点点变革这个行业,可能有一些问题,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如果宽容创新、宽容变革,我们会一点点地变得更好。”

一位经历了冷启动的员工表示,“我们撬动了最难撬动的一块石头,改变了最保守的一群人,让他们使用智能手机。我很兴奋,感觉在亲历以后会成为传说的东西。”

努力到无路可走,上天就会给你一扇窗。

2012年11月3日,北京下了第一场雪,很多人上下班打不到车,就开始尝试用打车软件,那一天是滴滴打车首次单日订单超过1000个。乘客发现真能在雪夜里打到车还不用额外付费,于是很多白领很激动地在微博上分享着“意外”的喜悦,这下更多的人知晓了,滴滴打车一下子火了。

滴滴找过出租车公司,还找过交委,花费很多心思跟政府部门谈合作。滴滴打车真正做起来是跟司机谈,而真正的受益者也是司机。

那场大雪之后,滴滴打车的订单爆发式增长。进入2013年,滴滴打车开始在北京甩下摇摇招车,并进军上广深等城市。

滴滴初始创业资金只有区区80万元人民币,王刚出了70万元,程维出资10万元。后来资金告急,王刚又借给公司几十万元。大雪之后,滴滴幸运地坚持到了2012年底金沙江创投对项目300万美元的A轮投资。

(文章节选自本书第六章,标题为编者所加)

————————————————————————————————————————

2016年第2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2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