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正文

平凉市长王奋彦:坚持绿色发展,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新路径

文章导读: 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平凉作为“四个平凉”建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生态富市、生态富民的发展理念,把加快发展同高效节约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

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李开南) 6月23日,平凉市长王奋彦在接受中央驻甘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转型升级,建设生态平凉。

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平凉作为“四个平凉”建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生态富市、生态富民的发展理念,把加快发展同高效节约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中央驻甘媒体走进平凉联合采访

中央驻甘媒体走进平凉联合采访

平凉市长王奋彦在接受中央驻甘媒体联合采访

平凉市长王奋彦在接受中央驻甘媒体联合采访

王奋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我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不断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努力推动节能减排硬约束,组织实施了一批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环境整治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着力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低碳型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让平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让平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如今,平凉市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如下:

一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制定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考核办法,形成了减排指标约束、环境质量控制和党政“一岗双责”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构架,全市环境监管体系日趋成熟。严格落实自然资源管控制度,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查试点。加强矿山环境治理,完成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公园保护项目22项,完成投资2.31亿元。“十二五”以来,该市组织开展环境隐患风险排查、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制度执行、饮用水源地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等环保专项执法活动45次,建立了市控重点企业月监察制度,责令停产整治91户,取缔关停9户,行政处罚155户,约谈企业(单位)负责人22人次。

二是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发展。该市坚持发展绿色产业,更加注重延伸链条、循环发展,更加注重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培育,更加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更加注重非煤产业发展,2015年,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7.7亿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1.8:46.9:31.3调整为27.1:27.9:45,第三产业占比上升13.73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由煤炭主导加快向多业并举、循环发展转型,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0.7个百分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产业调整、技术改造等重点工业项目446项,累计完成投资489亿元。煤电化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中煦60万吨煤制甲醇等煤转化项目建成投产,20万吨聚丙烯项目开工建设,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4.41%,提高14.5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步伐加快,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和集群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十二五”以来,平凉市全力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污染减排工程,争取中央、省级减排专项资金6300多万元,市县配套、企业投资累计达到25.94亿元,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54个。建成了7县(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日,处理率由“十一五”末的42.43%提高到62%。实施了10台火电机组和5条水泥生产线脱硫脱硝工程,脱硫脱硝效率均达到90%以上。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之内,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为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质量。

四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得到实施。2014年7月,该市出台《关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西部旱作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西部现代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布局。一方面优化了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促进了资源节约利用。另一方面推动了低碳、低污染、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达到51%,通过强制性审核的清洁生产企业占比达到100%。

五是生态屏障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依托三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一批工程项目。“十二五”期间,该市累计完成造林封育面积115.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5.7万亩,封山育林19.9万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16万亩,活立木蓄积由“十一五”末的870万立方米提高到14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22.32%提高到30.9%。据介绍,今年春季,该市大力实施城乡“双六”绿化工程,大规模、大范围、大力度开展了以全民义务植树为主的造林绿化活动,通过集中连片规划,整山、整沟、整流域推进,全市造林面积和财力投入实现了“两个翻番”。大力实施水保生态工程,拼盘建设梯田工程,精心组织实施了土地复垦整理、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农业综合和扶贫开发等项目,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恢复等得到重视和加强。

六是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有序开展。2011年,平凉市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甘肃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此基础上,该市提出建设国家级生态市奋斗目标,建成了一大批生态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涉及的5个基本条件中,有4个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按照新的建设目标,该市力争2019年、确保在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通过验收命名。

平凉市坚持调结构、促转型,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平凉市坚持调结构、促转型,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背景下,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平凉,坚决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增值,这种生态发展观令人耳目一新。王奋彦表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平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