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李滋星生物:专做“有毒”的生意

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用自己37年的时间,苦心专研有毒生物,终于在有毒生物的科研领域里占有了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所研制的多项成果,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及国家专利,为人类的健康保障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夏一仁 ●张晓峰 | 重庆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1期)

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用自己37年的时间,苦心专研有毒生物,终于在有毒生物的科研领域里占有了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所研制的多项成果,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及国家专利,为人类的健康保障事业做出了贡献。

5月初,《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重庆见到了这位专做“有毒”生意的传奇人物——李滋星,北京灵丹有毒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高级研究员。

记者眼前的李滋星博士,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10多岁,“没有想到吧!我都66周岁了,这样的身体,也得益于我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哦!”李滋星笑着说。

“什么叫有毒生物,就是通过对有毒动物的养殖、有毒植物的种植、有毒微生物的培植,提取它的毒液,又从毒液中提取它的活性蛋白,从活性蛋白中提取酶、胺、肽等活性物质。通过层层有效成分的提取,而排除了它的有毒成分,保留和利用了它的有效成分,从而有毒变无毒。”李滋星对记者表示。

说起有毒生物,李滋星如数家珍。他说有毒生物工程研究是潜力无限的,特别是对肿瘤及各种疑难病的治疗具有特效。从有毒生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分子量很大,但分子极小,渗透力很强,能直接作用于DNA聚合酶,作用于DNA、基因和细胞,这是传统医学领域的难题。

“在肿瘤及各种疑难病的突破上,有毒生物工程的研究很有希望。”李滋星说。

把专利发明变为经济效益

“抗突变的生物白酒项目是我研究院研制的51项成果中,我最喜爱的一个项目,重庆李滋星生物(集团)能够把这个项目上马并推向市场,王凤霞董事长很有眼光、功不可没。”李滋星说。

在重庆李滋星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说起滋星生物酒的研制并上市,前来作专家指导的李滋星这样称赞王凤霞。

在当今的酒类市场上,可谓繁花似锦,各类品牌的白酒、红酒、啤酒点缀并充实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李滋星生物集团研制生产的滋星生物酒,其定位和目标是集保健、养生为一体的生物酒。

王凤霞告诉记者,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2014年11月,公司成立之初,她得知北京灵丹有毒生物工程研究院是专业从事有毒生物工程研究的科研机构,研制出了能治疗肿瘤及各种疑难病的科研成果,并通过了国家级专家论证。怎样使科研成果为企业带来效益,让成果转化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王凤霞在北京听取了李滋星的介绍后,在其提供的51项发明专利成果中,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和经济效益分析,最终选择了“一种能够抗突变的生物酒”的专利项目。双方同意共同合作开发。

王凤霞介绍,他们投资1200万元合作成立的重庆李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大量的有毒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发现了抗突变的活性物质,并以现代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萃取纯化,通过萃取纯化,去除毒素,提取精华。同时,依据这些活性物质的溶醇特性,配以高质量的茅台工艺酱香酒精制成高科技生物制剂——滋星生物白酒。

“我真的没有想到,我们合作开发研制的生物酒上市后,会产生这样好的市场反应,供不应求”。

创业一年多,一个小小的公司一跃成为如今具有1.2亿资产、7个子公司的集团公司和特色有毒生物工程龙头企业——重庆李滋星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李滋星建议他们在开发好滋星生物白酒的同时,继续开发滋星生物红酒。滋星生物红酒是李滋星博士通过32年潜心研究的成果,这项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高资质、高科技含量的生物医药类发明专利。

把“有毒”生意做成产业链

在重庆李滋星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说起集团今后的发展之路,李滋星表示,他们将继续做好有毒生物的研究课题,有毒生物疗法,以毒攻毒,富硒净化,免疫因子康体。最终的攻关目标是:癌症、乙肝、糖尿病、类风湿等各种疑难病症。

李滋星介绍,集团将立足于有毒生物疗法的科研成果,广泛合资合作创办毒疗医院,借助现已开发出的国际市场,带动其国内市场,边医疗、边生产,以生产养建设,以医疗促科研,螺旋式发展,滚动式前进。集团将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在国内和国外都要建立以毒疗医院为核心,有毒动物养殖、有毒植物种植、有毒微生物的培植,提毒、科研、制药为配套的开发基地,逐步形成国际有毒生物工程集团。

李滋星勾画了一张企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有毒生物产业链《中国有毒生物工程产业园——西南园区》项目正在紧张筹备进行中。届时,以有毒生物制剂为核心产品的有毒生物种养培植、生物制剂深加工、毒疗医院、养老养生等闭环式产业链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产的生物制剂将与包含酒业、饮料业、食品业等行业的大型企业联产“滋星生物”产品。

“有毒生物工程不单单是一个项目,更重要的是一个产业,是21世纪生物工程世纪的特色产业。这一产业需要千百万人和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有信心把‘有毒’生意做好、做强、做大!”李滋星说。

————————————————————————————————————————

2016年第2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2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