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公司 > 正文

陈湖:从“富二代”到“创一代”

文章导读: 5月19日,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采访了陈湖,坐茶桌前、蓄一撮短须的他,显露着而立之年的成熟与稳重,但自信的神态和爽朗的笑声中,仍旧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倔小子”模样。

陈湖

陈湖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邹锡兰 ● 实习生 韦沛涵) 别人叫他富二代,他却自诩“负二代”;母亲让他少走弯路,他说要独创自己的路。从小到大,陈湖的性格里总有着一股近乎偏执的倔强。

“别人都认为富二代社会地位高人一等,而我要花双倍努力才能达到别人正常的期望,因为世俗的眼光认为你的成功是必然的,他们不了解过程。”不拿家里一分钱,以负800万启动资金起家,五年来,陈湖创立的广东承施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已承建了不少小有名气的项目。陈湖这条自己打拼出的“路”,已经越走越宽、越有前景。

5月19日,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采访了陈湖,坐茶桌前、蓄一撮短须的他,显露着而立之年的成熟与稳重,但自信的神态和爽朗的笑声中,仍旧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倔小子”模样。

“长官”与倔小子

自小,倔强的因子就深深植根于陈湖的性格之中。这一“倔”不要紧,偏巧撞上同样强硬的父亲

“父亲不是父亲的概念,是一个领导,一个长官。”供职于部队企业,父亲是标准的军人性格,这一点在对陈家三兄妹的教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陈湖回忆,结婚前父亲每次给他打电话,永远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在哪里”,第二句是“十点钟了”。每次一接到父亲的“晚归警告”,陈湖不管在哪,都只得赶忙开车回家。

在父亲的“专制”教育下,陈湖非但没有变得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反而更加坚持己见。在潜意识里,陈湖为父亲和自己的东西划清了界限,“我爸的就是我爸的,我的就是我的”。大学的时候,同学们知道陈湖家里有辆奔驰车,都怂恿他开出来过把瘾。陈湖一听立马正色,“不要搞错,那不是我的车,是我爸的车”。

大学毕业,父亲为陈湖规划好了未来的职业方向,让他当兵、从政。但偏又在这时候,陈湖的“倔”劲又上来了,死活不愿走这条父亲铺好的路,而是选择独自一人前往英国,继续学业。当时陈湖还不知道,这段英国留学的经历,会对他的性格塑造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

在英国,陈湖自己考雅思,选专业时报了市场营销,这是当年和财务齐头的两大热门专业之一。但思想传统的父亲却拐不过这个弯来,向陈湖发难:“读营销?一年几十万学费给你去学推销?”为了选专业的事,陈湖和父亲整整“冷战”了半年,每个月生活费都是母亲偷偷汇来。

为了少向父母伸手,陈湖在国外打了三份工,填补生活费缺口。第一份是折盒子,属于纯机械化的流水作业,第二份则是他的主业,帮私人作坊送披萨。“国外的打工者,没东西送就在那睡觉,老板也会给工资,但是我没事情做就帮老板搓面,学一些东西。”陈湖的刻苦得到了老板的赏识,每次送外卖到12点,老板都会做份披萨让他带走。

陈湖的第三份工作,是在草坪婚礼上做侍应。他选择这份工作,一来是挣点小钱,二来是为学习西方礼仪。那时,陈湖住的宿舍里都是富家子弟,有浙江大老板的儿子,还有缅甸首富华侨,只有他一个人打工。看不惯舍友们赌钱一掷千金,陈湖将他们拉上一起做侍应。“我跟他们说,在这里比有钱没意义,都是家人的血汗钱,有本事回国赚了钱再比。”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知识不敢说,但交到很多朋友,最关键的是学到了公平的理念。”2006年陈湖学成回国,在外积累的人脉和新的理念,这些筹码为这个“倔小子”之后的创业道路埋下了伏笔。

陈湖与他的团队

陈湖与他的团队

陈湖与他的团队2

陈湖与他的团队

“大禹”创业

回国后,陈湖在父亲的建筑公司干了几年,被寄予厚望子承父业的他,却再次深感自己与父亲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父亲总认为陈湖太“傻”,不适合国内的商业环境。

2010年,因为公司管理上的分歧,陈湖和父亲彻底闹僵。“我就算做乞丐也不会要你一分钱”,撂下这句话,陈湖决心离家独自创业,只从家里带走了一部旧捷达和一台几万块钱的工地用农民车,因为“比较实用”。他下定决心,这一走,不做出成绩便不回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陈湖更甚,他说到做到,从此整整三年没再踏进过家门一次。

“我不敢说自己能做多大事业,但是起码最大的目标是别人说‘原来陈某某是你父亲’,而不是‘这是陈某某的儿子’。”切断了自己的回头路后,陈湖就成立了广东承施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之所以仍旧选择做建筑,陈湖坦言,是由于之前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从熟悉的行业起步更得心应手。

但陈湖没想到的是,才做第一个项目,公司就遭遇了资金方面的困窘。这时候陈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向家里请求“支援”,而是借了800万的高利贷来周转。当时做工程项目业主会给建筑公司结季度款,再加上一些材料商为陈湖顶住压力,公司的状况逐渐好转。由此,陈湖带领公司打开了市场。

“我这个性格真的匪夷所思,愿意在外面借高利贷借800万,也不往家里要一分钱。”陈湖自嘲道,很多朋友指出自己在成本学上的失败,不会利用家里如此丰厚的资源,“但是我的性格就是犟,说到做到”。

2010到2012年间,陈湖自认为还没有做出很好的事业来,这期间他没见过父亲一次。但陈家有规定,周末必须回家吃饭,每周妻子带着大儿子回家看望两老,陈湖却从不随行。2012年陈湖的小儿子出生,匆忙赶到医院的他身上却一分钱都没有,还是朋友帮忙垫付了生产费。“后来我叔叔知道了,我作为家里长子还要朋友帮忙交生产费,觉得很没面子,我说这证明我朋友多、关心我。”

带着这豁达的心态和一股劲继续打拼,到了2013年,陈湖的公司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时,陈湖才是创业后第一次回家。陈家父子时隔三年的聚首,两人说好,不谈工作不谈钱、只谈亲情。“不然我们又会闹起来。”

2015年,广东承施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广州某知名大学学生宿舍这一政府项目,陈湖立刻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项目对于公司的巨大意义,“就是给业主、给市场证明,这个公司是有实力的”。但与此同时,业主却提出近乎苛刻的条件百般刁难——1.5亿的项目要缴纳10%的保证金,也就是1500万。在陈湖看来,这一条件“前所未有苛刻,甚至摆明是想要让我们废标”。

为了在市场打响口碑,陈湖一咬牙交上了保证金,拿下了这一项目。“结果在市场上赢得三个口碑:第一,陈总有实力;第二,陈总有魄力;第三,陈总是傻子。”陈湖笑道。“不是说技术含量、体量多大,但是这个过程很有成就感。”

创业这五年来,陈湖坦言,自己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睡不着,也曾想过放弃。每每这个时候,陈湖都会想起五年前和父亲“闹革命”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咬牙撑了过来。

陈湖告诉记者,父亲偶尔会带着友人来参观自己的公司,“搞得很大嘛,办公室比部长办公室规格还大”,陈湖笑着模仿父亲的语气。

“他从来没当面表扬我一次,但到了外面就和别人说,我儿子发明了什么科学投标法,中标率很高,公司搞得不错、很大,一千多平米,到处和别人说。”随着时间推移,陈湖也渐渐理解了父亲对关心自己的方式。

陈家倔父子这场长达五年的“持久战”,似乎终于有了休战的信号。

最“文艺范”的包工头

“公司的所有业务、灵魂都是我,唯一的业务员也只能是我,这就是行业特质。”

在英国学习市场营销的经验,让陈湖明白自己作为公司领导者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他举例,如果马云不在了,阿里巴巴的股票肯定大跌,“所以我要包装好自己”。

陈湖回忆,刚入行时,自己每次和业主开会都拿着讲稿照念,生怕对着领导讲错话。经过几年的磨砺,如今,陈湖已成为各种会议最受欢迎的嘉宾。个中原因,陈湖认为一是研究社会学的成果,二是自己的经历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很多人以为我是搞设计的,我们大院里的人都笑我是‘最带文艺范的包工头’,在市场上他们也开玩笑,说我是最高学历的包工头。”留着一撮个性小胡子的陈湖,因幽默风趣的性格,得到了同事、客户对其个人魅力的认可。对于这两个称号,他认为“是玩笑话,也是一种赞扬”。

笃守公平理念,陈湖在公司的管理中,对所有同事、农民工、包工头,都平等看待。他常自我调侃,说自己抽得最多的烟是“椰树牌”香烟,这种价格实惠的香烟广受工人欢迎,他每次去工地视察,工人都会给他递烟,工人抽他也抽。“我常常开玩笑说前台到里面没一个人怕我,我认为他们不需要怕我,尊重我就好了,人是众生平等的,没有什么阶级之分,这是我的观点。”

陈湖的不按常理出牌,还体现在他一直以来的低调上。曾有朋友劝他,干一亿的项目开着二三十万的车,跟人家谈项目会底气不足。“我反过来想,虽然我不靠父母,但很多人都认识我父母,所以就算我买的是几百万的豪车,他们都会以为是父母买给我的;反而如果我开着二三十万的车,他们会认为,这么有钱的家庭还这么低调。”陈湖始终持有一个观点——真正低调的人随时高调得起。

“用心管理,用心沟通,用心服务,用心感恩”,这四个“用心”刻在广东承施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进门的大墙上,是陈湖和公司五年来对客户不变的承诺。今年,是陈湖未来五年计划的第二年,之后公司仍将继续以工程为主导做业务,积累资本。

“我的梦想不是做老板,是做一个企业家。”五年从“富二代”到“创一代”,陈湖却还不满足。他告诉记者,在企业家中自己最欣赏马云的个人魅力,认为马云是“凭能力让人信服”,但也深知马云的成功不可复制。陈湖表示,自己接下来会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找一条独特的企业家之路。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