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公司 > 正文

尚·发型定制创始人张建:与美业“相恋”十年

文章导读: 在业内摸爬滚打十几年,如今,张建与两个合作伙伴创立的尚·发型定制在业内已打响了口碑。

尚发型定制

尚发型定制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邹锡兰 ● 实习生 韦沛涵)手指修长、骨节分明,拿起剪刀来干脆利落,这是张建的一双手。几十年来,张建用这双巧手为无数顾客打造了满意的发型。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从事美业前,也是用这双手,他卖过冰棍赚学费,还在玩具厂干过苦工。

在业内摸爬滚打十几年,如今,张建与两个合作伙伴创立的尚·发型定制在业内已打响了口碑。从打工仔到创意总监,张建认为,自己和美业的邂逅就像一场恋爱,却从未有过所谓的“七年之痒”。正相反,随着对行业理解的不断加深,他感到愈发有使命感、责任感。

5月18日,张建亲自接待了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讲述了自己打工创业一路走来的艰苦经历。他坚信自己只有在工作时才能产生价值所在,这些年来,张建感觉自己这双手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激情。

“苦恋”美业

出生于广州农村单亲家庭,张建自小就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十八岁那年,他就带上父亲给的二百五十块钱,离开家乡,前往江苏一家玩具厂打工。

张建至今都难以忘记,刚到江苏,身上的钱买了牙刷、被子等一些生活用品就只剩下一百多块不到。当时正值寒冬时节,每到晚上,那床三十块钱的被子根本无法御寒,他只好盖一半垫一半。

机械化、艰苦的工厂生活,对于当时正年轻的张建而言,显得有些枯燥乏味,那时唯一算得上乐趣的事情,就是去发廊里做做头发。但谁也没想到,正是这爱美的无心之举,让他遇到了之后十几年“从一而终”的事业。

有一次,刚拿到工资的张建去发廊拉了个头发,形象瞬间的焕然一新,给了他极大的震动,他觉得这“很好玩、很酷”。不知哪来的一股力量,驱使着张建立刻辞了工厂的工作,在一家发廊当起了学徒。

那是在2006年左右,当时国内美业尚处于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型瓶颈,行业缺乏统一规范,难以摆脱“黄色产业”的标签。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担心保守的父亲认为自己在外“学坏”,张建没有将转行的事告诉家人,但他也就此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堂堂正正地向家人证明自己。

学徒的生活并不轻松,张建回忆,在发廊最初的半年里自己只干了两件事:打洗脚水和扫地,到了晚上就睡在店里的洗头床上。在学徒的工作范围内,张建努力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顾客满脸胡子,他也主动去刮。凭着勤学好问的性格,不到一年,张建已经从学徒做到了总监。之后张建回到广州,但依旧从事美业老本行。

张建的主动和勤奋,除了出于对美业的热爱,还有另一个根植于他性格深处的原因。“我始终以老板的心态在打工”,张建始终认为,虽然今天自己只是一个打工者,但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一个老板。虽然在当时美业从业者收入并不低,十九岁那年张建就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但随着手艺逐渐成熟,也积累了一定的熟客,张建逐渐开始正式思考“自己当老板”这件事的可能性。

2008年,张建和两个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创业的尝试,几个人到处借钱,最后投资三十万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但这次创业却以失败告终。“那个时候太浮躁,不够稳重沉稳”,张建坦言自己当时只注重眼前不看长远,看到店面不盈利了,就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店面仅开张三个月就关了门,张建只好再次回到发廊打工。

这次失败的经历,没有浇灭张建内心的火焰,回到打工者的身份,张建一方面继续积累技术和人脉,另一方面也在继续等待合适的创业时机。

2013年,张建和两个出国打拼归来的兄弟聚首,两人都是他在打工时期结识的挚友,其中一个在新加坡当了几年漂泊不定的驻唱歌手,另一个则厌倦了澳大利亚散漫悠闲的“养老式”生活。就像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剧情一样,三人一拍即合,决定从头开始,再次创业。

“我们那时候就在说,如果这次创业再不成功,我们三个人就从小蛮腰上跳下来吧。”话是玩笑,张建三人干一番事业的念头却是铁打的。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2013年9月,三个年轻人合办的尚·发型定制正式开业。

创业容易守业难,要“守”得住业,就得忍住浮躁、耐住寂寞,这是张建从上一次失败的创业里得到的教训。开业之初,一间二十多平米的店面、三个理发位、一张洗头床,这就是尚的全部。直到今天张建都还记得,有一天他只等来了一位顾客。“我们可以想的很好,但是在落地的时候、去实施的时候,原来真的好辛苦。”谈及前期打开市场的不易,张建感慨万分。

三个人的坚持是正确的,到了2014年年初,尚·发型定制的业绩逐渐有了起色,仅过年一个月利润就达到了十几万左右,看到这个小店的成功,许多同行找上门来与张建洽谈合作事宜。到今年,尚在广州的分店已开到了五家,原本二十平米的店面也扩展到了一百多平米。近日,尚内部的表彰大会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成绩,今年的绩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左右,张建表示,今年各家店的业绩比去年高了很多。

入行十年,创业三年,张建与美业的这场“苦恋”终于有了回报。究其原因,张建认为,和自己一路走来的打拼经历分不开。“以前的经历真的是我人生中很宝贵的财富,虽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超越了金钱所能涵盖的意义,让我明白了这个行业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我很热爱,我觉得很有力量。”

张建

张建

美需要“量身定制”

“我之所以创业,就是想要有自己真正的文化、自己的理念。”

对于尚的服务理念,张建始终有着明确的定位,就是要结合客户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

张建回忆,十年前国内的美业市场相对混乱,服务量非常大,“精细不了,也规范不了”。那时许多发廊都是流水线作业,缺乏沟通定制意识,作为打工者的张建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超前”思想却得不到认可。

如今,有了自己的团队,张建的首要之务,就是让尚的员工树立起“量身定制”的创新服务理念。“剪一个头发往往不单单是剪一个头发,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他的工作、身高、脸型、服装、化妆,联系色彩学,整体考虑。”为顾客打造造型前,张建要求设计师与顾客进行5—10分钟的前期沟通,发掘顾客的真正需求,了解顾客到底想要什么。

对于许多顾客一味追赶潮流的思想误区,张建认为,适合的一定是流行的,而流行的不一定是适合的。“很多设计师顾客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拿自己的审美高度嫁接到顾客的审美高度上。因为我们的审美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

做“质”,而不是一味提升“量”。张建以顾客为本的服务理念,换来了许多回头客多年的跟随。有一位顾客曾在张建店里做了一年的头发,后来因为工作变动回到老家福建,但她依旧会特地坐飞机到广州找张建做发型。而这并非特例,张建表示,自己的常客中80%以上都已跟了自己八到十年。客户忠诚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张建为尚打造的高端定制的服务理念,不仅留住了顾客,也团结了自己的员工团队。“这三年创业,从最初的四个人到现在八十号员工,只走了三个人,现在又回来了两个,其实真正只流失了一个人。”张建告诉记者,每个员工进入公司,他都会向其阐释公司的理念。团队极低的流失率,也正是来源于员工对企业精神的认同。

随着尚的名声打响,有人劝张建“趁热打铁”,凭借网络等平台进行宣传,提升营业额。但张建却有着独特的坚持,看到有的同行用互联网价格战拉取顾客,他的公司却从不做促销活动,“就是靠来一个做好一个的服务理念”。

“我们是手艺人,一定要在手艺上精益求精。”张建始终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十年痴恋美业的他,如今已尝到了苦尽甘来的甜头,张建表示,自己会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下去。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