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地方实践范例——以党的建设引领社会建设、以党员素质提升民生品质,“党建元素”已然成为群众“获得感”考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克 郭振华 | 河南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7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什么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加享有“获得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地方实践范例——以党的建设引领社会建设、以党员素质提升民生品质,“党建元素”已然成为群众“获得感”考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组织保障让群众“身边有人”

不断提升百姓福祉是老城区委、区政府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十二五”期间,老城区财政总支出的77.2%被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2015年,这一比例高达79.7%。然而,区委副书记、区长杨劭春在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交流时认为,执政为民一定要使百姓感受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不能仅以“兜里有钱”来计算群众“获得感”的“含金量”,让20万普通市民以“老城主人”的心理认同体面、自豪地生活和工作才是党委、政府的核心追求,“随时享受政府服务”则是其中的一项关键指标。

问题随之而来——“随时享受服务”的前提是“政府就在身边”,而机构编制、地方财力又决定了政府不可能供养数目庞大的公务员队伍。此时此刻,让无处不在的共产党员为群众提供贴身、贴心的服务自然成为破解难题的不二之选;如何让老城区6135名在册党员成为党和政府的直接代表也就顺理成章地列入了区委、区政府议事日程。

老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金乐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近年来,这一理念在老城区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区委严格对照《党建目标责任书》和基层党建承诺事项,党建与经济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考核;对全体党员广泛开展“入党为什么、入党干什么、我该怎么做”的大讨论,努力形成争做优秀党员的良好风气。

在浓烈的思想氛围下,老城区委创新实施“1+4”结对帮扶计划,副县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1个办事处(项目)、1个社区(村)、1家企业和1户困难群众;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建立1个党建联系点、分包1户困难群众;选派21名科级干部到社区(村)任“第一书记”,推动856名在职党员、2700多名党员志愿者到社区工作。同时,努力推行“网格化党建”,为80家驻社区单位党组织提供区域党建资源,实现了社区“大党委”组织形态全覆盖。

民企洛阳龙派机械有限公司只有50多名员工,在总经理高长合的支持推动下,一批退伍军人党员和大学毕业生党员进入企业并建立党支部,带领员工不断创新、诚信经营,生产的运梁车在国内质量领先并远销欧美、非洲、中亚等地区,产值连年翻番,成为老城区“隐形冠军企业”、“党员双创示范企业”。《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龙派”这样的民营企业在老城区有520家,贡献着全区90%的GDP,区委在所有民企中建立起党的组织,13个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更像迎风飘扬的旗帜让企业党员有了更多归属感和责任感。

据李金乐介绍,与政治举措相配套,老城区逐年增强“党建财力”,2015年列支党建专项经费370万元,实际投入1100万元,确保每村工作经费达到6万元,城市社区则达到10万元;书记、主任、委员月收入分别达到1875元、1500元、1125元。2016年,又在洛阳率先将社区书记(主任)的月生活补贴增加300元、副职(委员)增加260元。基层党员干部“公职化”带来的是“政府服务”落地生根,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居家养老等综合服务功能及资源配置直接下沉到社区,群众的事情社区能办的当场就办,需要上报的则全程代办,办结率高达99.4%。

道北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蔡宜恺曾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他认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在体制、机制上为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办事处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的“四级管理”工作体系则是党的建设惠及民生的一大创新。想办事、会办事的人民公仆时刻都在自己身边,群众自然会感到得心应手。

已经在基层工作了25年的道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文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像他这样的“老社区”,党委、政府明确给予副科级政治、经济待遇,普通工作人员也会由“政府购买”等形式保障其切身利益。但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只靠社区人员远远不够,这时,党建的力量凸显出来——道北社区把居民中105名离退休党员和391名党员“上班族”纳入组织体系管理和使用,群众有问题,他们是信息员;邻里闹纠纷,他们当调解员,许多社会矛盾在第一时间化解,看似纷繁复杂的社区工作变得有条有理。“其实很多时候老百姓就是想找人唠唠嗑,家长里短的,你让他把话说出来,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关键是他要有真诚相待的倾诉对象。”陈文成说。

鱼水交融做百姓“至爱亲朋”

老城区的古城保护与整治是河南省重点工程,为了保证项目有序推进,区里抽调26名区级领导、51名科级干部和577名党员直接入驻工地。“日夜奋战”使来自不同单位的600多名同志变成了无法正常参加原单位党组织生活的“流动党员”。2015年1月,老城区委根据有关规定精神成立了古城保护与整治工作临时党委,党委书记与项目指挥长同步任命、支部书记与分指挥长同步任命、项目党建与项目管理同步部署、党组织制度与项目管理制度同步制定、党组织工作绩效与项目绩效同步考核,构成了“七纵八横”的党务工作格局。

“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就有党的活动”,老城区委创造性地“将党旗插到工地上”,在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交流中,临时党委办公室主任、支部书记王延生谈得更多的却是共产党员们如何与原住地居民建立鱼水情谊,促成和谐拆迁的事例。

王延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古城改造需要征收民房7800多户,这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群众工作。临时党委为此实施房屋征收和化解矛盾双重承包责任机制,明确要求以党员干部的“想清楚、弄明白、用心干”换取居民群众的“愿意搬、尽快搬、高兴搬”。党员干部纷纷与包干对象结对子、交朋友,设身处地为拆迁居民着想,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以至于许多工作对象都把他们当作是最好的朋友。“一些居民因拆迁补偿等问题引发家庭纠纷,亲属家人至今或许还互相心存芥蒂,但他们搬走以后还会过来和我们的党员干部喝茶聊天,我觉得这种和谐自然的党群关系也是群众‘获得感’的基本要素,非常值得追求和珍惜。”王延生认为。

在古城保护办公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还听说了一个更有“创意”的党建案例——除了从不同单位抽调过来的机关、社区干部,临时党委还吸纳了许多在古城从事经营活动的“体制外”党员。王延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古城业者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中的党员“归属”愿望很强,党委也非常需要通过他们联系群众,两者可谓一拍即合。“遇事大家商量,问题共同解决,实际效果比贴布告、开大会要好很多。”王延生说。

“道北地区加快发展”是老城区委、区政府与“古城保护与整治”齐头并进的两大战略之一,《中国经济周刊》在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道北路街道调研时发现,该地区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在随着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日益紧密。蔡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居民提问题、支部接问题、党员解问题”,近年来,道北的党员干部广交草根之友,了解底层需求,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帮扶救助中心、网格管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切实解决了辖区居民的许多实际问题。

“群众‘获得感’中充满‘党建元素’是老城区的一大特色,这也充分说明一个地方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干、会不会干,而在群众心目中,‘组织’就是具象的党员、身边的干部。”杨劭春在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总结党建工作时这样认为。

杨劭春说:“经过多年探索,‘党员要有服务意识、服务要有好的方法’已经成为老城区党员干部的基本共识,‘自己引以为豪、百姓拍手称赞’则被人民群众当作‘顶梁柱’‘领路人’的评判标准。2015年,老城区实现了发展空间大幅提升、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党建水平显著提升,我们的‘1+4结对帮扶活动’荣获全国‘群众工作案例’优秀奖,‘负面清单制度’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论坛最佳案例’,这与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动员群众、带领群众共同奋斗密切相关,但如何持之以恒地将老城的‘党建品牌’发扬光大、如何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思想引导作用、组织协调作用、服务指导作用,做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三张答卷,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

2016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