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溯源】李泉:向西向西

文章导读: 李泉的瓷画艺术形式多样,内容、题材丰富,追求“画外之境”,藏地山水景象、人物风情皆独树一帜。堆雕、刻花、刷染等多重工艺,配以高温色釉的肌理感,将藏传文化精髓、藏族人民人性光辉及藏区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直指人心。他主攻的高温颜色釉陶瓷,摆脱了以往诸多工整性、可复制性,创造出全新的瓷画技巧,回归其本性多变、丰富、不可复制及火的不可确定性。

【溯源】李泉:向西向西

p30

李泉,藏地艺术家,1966年出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90年代初开始他自驾进藏17次,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徒步神山“冈仁波齐”感悟西藏之大美,并坚持每年进藏采风;脚步遍及新疆、云贵川、内蒙及东北地区,二十年行程百万公里,寻访世界各个艺术殿堂。

他的瓷画艺术形式多样,内容、题材丰富,追求“画外之境”,藏地山水景象、人物风情皆独树一帜。堆雕、刻花、刷染等多重工艺,配以高温色釉的肌理感,将藏传文化精髓、藏族人民人性光辉及藏区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直指人心。他主攻的高温颜色釉陶瓷,摆脱了以往诸多工整性、可复制性,创造出全新的瓷画技巧,回归其本性多变、丰富、不可复制及火的不可确定性。

p32 李泉作品之一《梦回然乌湖》

李泉作品之一《梦回然乌湖》

李泉的瓷画艺术形式多样,内容、题材丰富,追求“画外之境”,藏地山水景象、人物风情皆独树一帜。堆雕、刻花、刷染等多重工艺,配以高温色釉的肌理感,将藏传文化精髓、藏族人民人性光辉及藏区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直指人心。他主攻的高温颜色釉陶瓷,摆脱了以往诸多工整性、可复制性,创造出全新的瓷画技巧,回归其本性多变、丰富、不可复制及火的不可确定性。

有人说,李泉是个“野生”的艺术家,其实不然。李泉最早的进藏,可以说是无意识的一种旅游,就如众多的“驴友”一样,行走了一趟别样的旅行,品味了一种野外的野趣,然后又回到熟悉不过的平庸生活中。而后一而再的进藏,向西更向西,从无知者无畏的越野到敬畏者膜拜的行旅,情绪的累积成了情结,并在心中生发出一种愿景,要将西域大地的纯粹、大野大美的力量、尊崇敬畏的精神反映出来。在自身处于浑浊、嘈杂、平庸的生活中寻找精神的家园。

作为景德镇著名陶瓷创作团队“溯源”中的一员,李泉秉承了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作品情感表达丰富充沛的传统和特点,并发扬了新一代景德镇陶瓷人勇立潮头、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跨越十几年,多次进藏,“藏地艺术家”,对于李泉来说这不是噱头,而是志向。后来,他重返了景德镇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定心在陶瓷艺术中来诉求内心的情绪。选择高温颜色釉入手,钻研传达的语境,步入陶瓷艺术创作的路途——这是一条比西域的艰难路程更为艰难的历程,这将是耗尽一个人一生的精力而可能一事无成的险途。

初到西藏,雪山、寺庙、藏民、僧侣、经幡等西藏“符号”涌入视线,表象诱惑力太强,容易让人如入泥沼,深不可拔。而李泉一次次向西行走,在路上的心灵不断地感受深层的藏地文化。大气的西藏风光造就了李泉个性中的粗犷豪迈和侠骨柔情,同时也化作了他瓷画作品中的血肉和魂魄。

从李泉磨剑十年后的瓷画作品来看,可以达到赏析的语境了。在“藏魂系列”的作品中,能看到李泉更多地将“藏魂”付与了藏民,在藏民清澈的眼睛、风霜的形象、转动的经筒、朝拜的身影里庄严地显现出来。在“最后的净土”作品中,雪域高原不再是写实性的再现,而是更为纯粹的心像写照,情绪生发,境象敬畏威严,又生机自在。

他的陶瓷艺术作品,不求对宗教的理解,而是呈现出从心底生发的人性关怀、苦行生涯对精神的磨砺、陶瓷绘画的语境求索等等叠加融会的力量与情怀。“向西”的历程在作品上纯粹地展现,已然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当今面貌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p33 李泉作品之二《最后的净土》系列之一

李泉作品之二《最后的净土》系列之一

p34 李泉作品之三《雪域精灵系列之藏羚羊》

李泉作品之三《雪域精灵系列之藏羚羊》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刘冰倩)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