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洞见】龚循明:溯寻陶瓷之核

文章导读: 陶瓷艺术有个核,不管在外界看来,某件陶瓷作品表现得如何如何,像龚循明这样的敏锐者总能越过迷雾,将核的状态一览无余。寻找这个核的过程,龚循明称之为溯源。

【洞见】龚循明:溯寻陶瓷之核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上官丽娟 ●陈娇娇

p10 2014 溯源——批判-继承研讨会

2014 溯源——批判-继承研讨会

陶瓷艺术有个核,不管在外界看来,某件陶瓷作品表现得如何如何,像龚循明这样的敏锐者总能越过迷雾,将核的状态一览无余。寻找这个核的过程,龚循明称之为溯源。高明的是,龚循明在溯源陶瓷艺术的长河中,不仅仅找到了这个核,他还将其裂变,以求时代新貌中陶瓷艺术的自由语言和文本精神。

行走在路上的自由侠客

熟悉龚循明的人都知道,他为人不仅坦率真诚,对待陶瓷绘画艺术事业也一直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打磨自己的技艺,开阔自己的眼界,创新自己的思想。长年的探索、多年的积淀,使他在掌握、应用陶瓷材料的技法上造诣颇深,也使他的陶瓷艺术创作别具一格,久负盛名,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他身兼多种头衔,包括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他是中青年陶瓷艺术家里的实力派,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的代表人物,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然而,这种会令无数人欣羡的体制化人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也并非龚循明想要的生活,他义无反顾地冲破体制与“论资排历”的传统的枷锁,最终走上了自由谋生之路。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抗现实,遵从内心而做出的选择,这不仅是一种反叛,也代表他“从心所欲”的艺术状态。

一直以来,龚循明都坚持着在行走中完成对生活和艺术的体验的想法,并以此积累构建自己的艺术体系。早年,他怀揣300块钱在外风餐露宿4个多月,如今,他开着越野车走过祖国各地自驾旅行。可以说,近年来,他更是有一半的时间都走在路上。

他踏过新疆的土地,遍游大兴安岭,也曾独自一人开车横穿内蒙,后来更是冒着危险九次入藏……祖国的壮丽河山被记录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更是存在于他的心中,他将其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将山的豪迈,水的灵动,甚至是山姑的淳朴可爱,通过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自己的画笔一一描绘。

在作品中宣泄人的内在情感,充分释放内在思想,突破老派的写意传统,将工笔与写意都信手拈来、自成一派,这也成了龚老师的一大特色。曾有人点评他的作品,豪迈大气又不失细腻,功底扎实、笔墨随心,充满了灵动的美感,展现了龚循明宽阔的视野、蓬勃的激情、自由的思想和率真的个性。这种视野,这种激情亦或是这种绘画境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关在画室埋头苦练绘画技艺就能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每天在外面游山玩水就可以达到的。

行者无疆,艺术无界。多年的行走让龚循明的深厚美术功底与祖国的壮丽河山进行了一种美妙的碰撞。事实证明,这种碰撞擦出了不同寻常的火花,造就了一名真正的画家与行者。

抱拙守一的“溯源”之旅

“溯源”,原意为往上游寻找发源地,后喻为向上寻求历史根源。龚循明以此命名,组织创办了“溯源”陶瓷绘画作品展,颇值得来回品味。何谓“溯源”,他对之的解释是:“‘溯源’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法论,它形而上,可用心悟之,却不可堂而言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许,寻求陶瓷艺术的本真,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突破,才是其瓷画展的目的所在。

在景德镇,有这么一群人在思考,怎么将陶瓷艺术的当代性和时代性体现出来,如何使景德镇陶瓷更具时代特征。于是这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联合起来,在2011年5月,开始了他们的“溯源”之旅,在南昌、厦门、上海、佛山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

如今,由龚循明组织创办的“溯源”陶瓷绘画作品展已经到了第七回,他对待陶瓷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也昭然可见。他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打磨自己的技艺,开阔自己的眼界,创新自己的思想。长年的探索、多年的积淀使他在掌握、应用陶瓷材料的技法上造诣颇深,也使他的陶瓷艺术创作别具一格,久负盛名。

然而,他力求在陶瓷绘画中展现对当代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注,奉行着在行走中完成对生活和艺术的体验的想法,并以此积累构建自己的艺术体系。龚循明常念叨,心中没有天地,没有山水万物,何来将其绘之笔下?如果对于这个时代没有透彻的认识,也无法让景德镇陶瓷艺术呈现出新的时代面貌。而“溯源”之意,只有上溯陶瓷之源,上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才能找到与时代,与自然的契合点。

所谓艺术品,在龚循明心中是蕴含着艺术家思想感情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同于被炒作出来的工艺品。艺术品,是材料、技术与艺术家情感的融合体。他强调艺术家的真善美,在“溯源”第七回座谈会上,他表示,艺术家的可贵就在于他自身的变化。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是不一样的,在饱阅祖国山水之时,会自然而然地有自己的情绪,将此通过笔触描绘,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就会诞生。

在之前陶瓷大热价格高涨的时候,他就对此隐隐不安,因为他看破这只是一场空中阁楼式的泡沫。对于景德镇一些只顾商业利益不惜坑蒙拐骗的行为,他既愤懑又害怕,担心的是景德镇作为千年陶瓷古都的未来,担心的是陶瓷业的发展,担心陶瓷艺术品的前途。“溯源”肩负着时代的责任感,这是一群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带着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去拷问现实,去追寻自我,去勇敢担当。

在“溯源”联展中,艺术家们的创作直面当代,无愧历史,充分证明了陶瓷是一种极具表现力,并不可替代的绘画载体。“溯源”展的作品不仅仅是在表达精神层面的探求,还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对绘画工艺材料多样性的探索,都是不同于前人的工艺经验,是陶瓷艺术历史长河中的重大突破。

“澄心见性、抱拙守一、格物治理,去心魔,观万象而得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得一的盈。”龚循明如是说,“我心中的‘一’便是陶瓷艺术,就像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一样,它在我心中有阴阳两面相互作用,顺而化作了我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九次进藏,养浩然大气

“我已经学会用内心的眼睛来描绘西藏”,龚循明说。有人说,他似乎已经成为了西藏山水风光最好的代言人。无论是他在摄影展里还是陶瓷艺术作品中展出的西藏风光,都吸引了无数人向往那片神圣之地。对于龚循明来说,多次进藏是为了养气,“养大气”方能“成大器”。

从2008年选择驱车进藏起,历经5年的时间,龚循明9次进藏,经历了大众无法想象的绝险之境。顶着平均零下10度的严寒,历时36天,驱车14000多公里,龚循明一行穿越了迄今只有不到5000人进入的、被称为内地进藏最险的“察察线”,路上来回,两辆越野车换掉了11个轮胎,修车的钱就得好几万。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没有足够的食物,几个人甚至得共吃一碗没有泡熟的方便面。面对大家谈起这些事,所有路途上的苦难在龚循明语言的描绘下都云淡风轻,连眉头甚至都不皱一下,仿佛那样绝险的境地于他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只是轻声感慨,做艺术是真的辛苦,但作为艺术家就必须得全身心投入,对这个时代负责任。

山高路险,风景不同寻常,也磨练不一样的人格,成就不一样的作品。于他而言,九次进藏带给他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艺术创作上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创作风格和表达形式上,更体现在他的内心与情感中。通过细细描绘自然风光的细节来展示西藏的大气磅礴,每一笔都是他浓烈的情感的表达。他认为,西藏“解放了他的色彩”,让他的内心也更加自由,能更加顺畅地与自然沟通对话,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意象中,而是将内心与自然达成统一。

龚循明不会停下进藏的脚步,他说:“陶瓷绝不是小家碧玉之器才,需要大视野与大境界,九进西藏,求的是养气,我执迷于将‘刚正之骨与浩然大气’糅在大象无形的陶瓷艺术里。”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刘冰倩)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