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悦读】从基础开始理解不平等

在中国,皮凯蒂因2014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而为人们所熟知,《不平等经济学》可谓《21世纪资本论》的“前传”。

【悦读】从基础开始理解不平等

托马斯·皮凯蒂

在中国,皮凯蒂因2014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而为人们所熟知,《不平等经济学》可谓《21世纪资本论》的“前传”。在本书中,皮凯蒂解释了不平等的含义以及经济学家们如何测量不平等,他用数据分析了收入和资本的变化,展现了减少不平等的各种政策措施,同时论述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不同税收体系的效果、教育和科技变革对于不平等的影响、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p84

《不平等经济学》

推荐指数:★★★★

作者:托马斯·皮凯蒂

译者:赵永升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托马斯·皮凯蒂: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主要研究财富与收入不平等。

不平等与再分配问题,历来是政治冲突的核心。若加以粗略划分,传统政坛的中心冲突,可以说就在于如下两种立场之间的对立。

一种是“右派的自由立场”。照此立场,只有依靠市场力量、个人主动性及提高生产力,才能真正做到长期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尤其对那些最底层居民而言。因此,政府再分配行为除了规模要适度之外,无论如何还应限定使用的工具范围,尽可能少地进行国家干预;可以使用富有美名的机制,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征税与收入转移综合体系。

另一种是“左派的传统立场”,该立场从19世纪和工会实践中传承而来。照此立场的观点,最底层居民的悲惨生活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只有进行社会斗争与政治斗争,才能减轻人民的痛苦。因而,政府再分配行为就应渗透到生产流程之中,一则为了推翻市场力量对利润的决定方式,利润被资本的持有者所占有;二则为了推翻雇员之间的不平等。为了达到税收转移的目的,政府并非只满足于让人缴税,而是采取诸如将生产资料国有化、规定强制性“薪酬网格”这样的措施。

这种“左右冲突”,首先体现在政府再分配行为的具体形式和机会之间的不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催生不平等的经济与社会机制进行了矛盾的分析,而未必是因为对社会公正的原则有矛盾的看法。实际上,人们在社会公正的多个根本原则上存有一定的共识,即如果产生不平等的部分原因是个人不可控因素,如由家庭传承或赶上好运气获得初始财富而产生不平等,那么,相关的个人不应受到指责该对不平等负责。而此时正需要国家寻求尽可能有效的方法,旨在改善最底层居民的命运。社会公正的现代理论,已经以“最大化原则”的形式对这个概念加以表述。据此,一个公正社会应该通过社会制度,将机会最大化并提供最低的生活条件。这个原则最早是瑟格·克里斯托弗·科姆和约翰·罗尔斯正式提出的,当然,我们能在历史更为久远、或多或少加以明示的其他形式中找到该原则的雏形。例如,有一个传统概念,即平等的权利应该尽可能推而广之,并确保人人享有。这个概念在一定理论层面上已经被广为接受。真正的冲突经常在于使用何种方法,才能最为有效地实际改善最底层居民的生活,以及根据公正社会的诸多抽象原则,究竟应该给予所有人多大范围的权利。

只有对催生不平等的社会与经济机制加以仔细分析,才有可能认识到关于再分配这两种极端观点的“庐山真面目”,并有可能对创建一套更加公正、更加有效的再分配机制有所帮助。本书的宗旨在于将能够引领朝向该方向进步的至今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和介绍。

在再分配的不同类型、再分配的不同工具之间存在冲突,而“左右冲突”的例子尤其体现了该种对立的重要性。是应该放任市场,让其价格体系自由运作,而只满足于通过税收和税收转移的手段实现再分配,还是应该试图从结构上改变市场力量产生不平等的方式?若用经济学家的语言来讲,这种对立符合“纯粹再分配”与“有效再分配”之别。前者适应的是按照帕累托理论市场平衡有效的情况,换言之,在重组生产与资源配置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赢家;然而,若从纯粹社会公正角度考虑,则要求从获取财富最多的个人向获取财富最少的个人加以再分配。后者符合的情况是,市场的不完善性需要政府在生产流程中的直接介入,旨在提高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及其分配的公正性。

在当代政治的现实冲突中,这种“纯粹再分配”与“有效再分配”之间的对立,经常与另一种对立相混淆,即适度幅度再分配与更大幅度再分配之间的对立。然而,这种传统的“左右冲突”随着时间推移变得复杂化,例如,有些左派人士提倡恢复“公民资格最低收入”——给所有人发放,由税收收入承担,不直接与市场机制发生干扰,这与弗里德曼的“负所得税”只是幅度不同而已。通常而言,再分配的工具问题未必就要与再分配的幅度问题加以混淆。本书将尽力对这两个问题加以区别对待,因为一般来说,这两个问题所涵盖的考量因素及答案也是清晰有别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开篇时有必要先回顾当代不平等的几大数量级和历史演变特征,这将有利于识别不平等与再分配理论应考虑的主要事实(第1章)。接着的两章(第2章和第3章)介绍对产生不平等机制的各类分析,并强调不同理论之间思想冲突的政治利害关系,同时强调用于评定不同理论的诸多事实,无论是已观察到的,还是可观察到的事实。第2章首先侧重于资本与劳动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在19世纪以来的社会问题分析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第3章接着探讨劳动收入不平等本身。倘若之前这一直还不是核心问题的话,或许会成为当代不平等的核心问题。一旦这些经验教训都完整了,就有可能重提并深化关键问题,即再分配的条件与工具问题(第4章)。本书尤其重视法国的不平等与再分配问题,即使可获得的相关信息与研究成果相对贫乏。令人奇怪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法国开展的公众辩论中,对失业、社会分化等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与该贫乏性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就使得我们有时候只能满足于使用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相关研究成果,借此阐明、确认或反驳已有的诸多理论。

(文章节选自本书前言,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21世纪资本论》

作者:托马斯·皮凯蒂

出版:中信出版社

本书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作者不认为经济增长能解决更广阔的

分配公平问题,他认为经济是静态的零和游戏,即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作者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