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区域·城市】安徽六安集中示范园区: 优先发展文化产业 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如今的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因其地域特色显著,产业规模宏大,生态环境优美,已然成为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和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继而吸引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兴业。

【区域·城市】安徽六安集中示范园区: 优先发展文化产业 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吴晓光 | 安徽六安报道

近年来,安徽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在努力建设产业新城、生态新城和示范新城的同时,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优先位置,按照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发展思路,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助推园区转型升级。

在推动传统产业新兴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基础上,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软实力,转方式、调结构的硬任务。不断挖掘地区历史文化底蕴,将旅游与历史、文化、生态深度融合,倾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基地。

当下,“宜商、宜业、宜居、宜游”正成为园区的新名片、百姓的新感受。这当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园区始终坚守的方向,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秉承绿色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区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示范园区坚持“生态引领园区建设,园区建设彰显生态”的原则,把加快绿色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从政策制定,到环境保护、环境资源兴业发展,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转型升级,多管齐下,一步一步走稳走实经济发展绿色先行之路,向生态要效益得以真正实现。

作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示范园区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但能大大提升居住者的舒适感、安全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还有助于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人才和资本洼地,打造人文和发展高地。为此,从2014年9月开始,示范园区再次深入推进环境和生态建设提升工作,着意绿色发展,培育生态环境竞争力。

宜居促进宜业,令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在绿色创新发展上蹄轻步疾。2014年,就陆续落户一批牵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比如像中创信测(六安)国际科技产业基地、中植新能源汽车、青年汽车、六安大学科技园,以及与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的绿色科技项目等,自此打开了绿色发展新格局。

园区通过抬高招商“门槛”保护了环境,同时也为落户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更是为园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厚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因其地域特色显著,产业规模宏大,生态环境优美,已然成为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和响亮的文化旅游名片,继而吸引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兴业。

2013年1月,在新成立的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表示:示范区要始终以“绿色发展”为最重要的纲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抓住当前消费升级和六安外向型旅游经济发展机遇,把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园区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努力争当全市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2014年5月,园区建成了国内首个全方位立体式“礼”文化产业园——悠然蓝溪文化旅游度假景区,依托皖西本地的传统文化,将现代元素与人文元素完美融合,走出了一条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新路径。

“水、绿、文化”相融构建文化旅游业态

“城水相依、河库相连、林水相映、人水相亲”的“宜居水乡”是园区人的梦想,也是园区利用生态优势,打造“绿色之都”、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业态最佳实践区的真实记录。

如今,园区充分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着力对六安汉代王陵墓地城遗址等文物的保护与开发,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城市无水就无灵性,举世闻名的淠河总干渠天然地将园区分为两个片区,形成纵穿南北的天然水系。为保护开发这一生态主轴,园区对干渠进行了综合治理,将渠道宽300米的范围划为生态控制区,在沿线建设万亩自然生态园林,如今已形成脉络清晰、枝繁叶茂的生态大树,同时打造出一条“能看得见鱼虾的城市水系”。

不仅如此,淠河干渠拥有的宜人水环境和丰富的环境资源要素,为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园区的淠河干渠北岸是一片原农业生态,现在淠河干渠两岸建成了绿色景观带,用原生态手法营造生态绿化长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园区建成的312国道六安段绿色长廊景观带,被评为全国绿色通道工程示范路线;如今正在筹建一座面积1.5万亩的大别山珍稀植物园,届时将移植和引进多品种珍稀植物,建成一个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主题公园。 

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创新思维主导下的园区发展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园区内改造建设大可不必看成是卖地建厂建楼,园区的宜业宜居建设理念是:沟通水系,培植绿洲,还原文化,在城市整体布局下进行合理拆建,范围内百姓就地城镇化,改造和保留人文载体,增加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以“水、绿、文化”为主线建设文化旅游景区、湿地公园、皋陶文化产业园。

示范园区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拥有天然的优势:依托拥有绿色、滨水的独特地貌,充分利用淠河总干渠、瓦西干渠、大别山珍稀植物园、奥林园艺、绿都和景秀园林等自然生态,打造了6万亩的绿色生态工程和中央景观带,以及悠然蓝溪文化旅游度假景区,目前的园区已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新城。

同时,园区还对龙穴山生态进行了恢复,以再现 “龙穴夕照”,并进行园区水系自然贯流工程建设,保证规划区域水体环境优质,在罗管桥境内、青龙堰上游,建起了一座青龙堰水闸以抬高罗管闸下游水位,可保证淠河以北水系常年自然贯流,这是园区“水、绿、文化”与城区实现无缝对接的真实写照。

“当前,园区正紧抓‘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创建宜居、宜业、宜乐的现代生产生活环境,并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形成了园区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六安集中示范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振富介绍说,“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园区环境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正在构筑示范园区未来发展软实力的两翼。

致力国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旅游是文化载体,文化是旅游之魂”,园区要建成蓝绿相映、民俗浓郁、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灵魂,展示自己的特色文化。

悠然蓝溪文化旅游度假景区,系“安徽省861重点工程”,是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也是目前中国首个全方位立体式“礼”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它的每一处文化景点,每一次饕餮盛宴,都会给游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无不体现出休闲旅游新业态与六安皋陶文化的完美结合。

“文化产业发展事关园区经济发展整体品质,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园区统揽全局的一项重点工作,把文化精神、文化品格贯穿到园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六安集中示范园区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周泽道提出要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如今,园区创新开放型的文化惠民模式颇受赞誉,依托悠然蓝溪文化阵地搭建“百姓大舞台”,成功举办了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活动展演、美食节、灯谜灯会等,一系列的活动营造了景区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推动了园区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已成为国内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

其实,悠然蓝溪文化旅游度假景区的音乐喷泉是最有吸引力的,以牡丹花为主要元素,并配合旋律昂扬的歌曲、加上精彩的追光灯效果,给广大游客营造了美轮美奂的视觉、听觉盛宴。每晚音乐喷泉都表演不同的节目,皆是自编自创节目和戏剧,引得本地市民、游客争相观赏。

这里已是众多游客不容错过的“视觉盛宴”,每天都有数千名游客专为音乐喷泉而来,到了周末则近万人,更有不少游客会随着音乐喷泉的旋律翩翩起舞,成为景区中最璀璨的风景。

2015年12月26日晚,记者前来这里体验。深冬之夜,华灯初上,天上一颗一颗蓝幽幽的小星星,神秘地眨着眼睛。安静了一天的蓝溪小镇渐渐热闹起来,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谈着、笑着。18点左右,伴随着悠扬的乐声,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如约开幕,璀璨绚丽。人们的视线瞬间被吸引过去,一边赞叹眼前的景色,一边拿起手机拍摄下这冬夜美丽的瞬间。 

六安集中示范园区优美的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氛围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商家前来“安家落户”,更叫响了园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而且通过集聚高端的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等精品元素,助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区域人口结构,从而推动示范园区层次的整体提升。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