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人民艺术】吴为山:艺之大者,胸怀人文

吴为山作品蕴含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全人类的灵魂。——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人民艺术】艺之大者,胸怀人文

——专访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吴为山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2009年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2011年获首届中华艺文奖、2012年获法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国际美术金奖、2014年获美国洛克菲勒“RRC首届中国艺术年度人物”、2015年获全国中青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文|潘呈杰 关天舜

吴为山出生于江苏东台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熏陶。在他的记忆中,家中珍藏的那些发黄的线装书上的版画插图、一些印刷并不精美的古代图册、家里用的碟碗瓷盘上手绘的传统图案等等,都对吴为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幼热爱美术的吴为山中学毕业后考取了无锡工艺美术学校,接触到了一批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艺人和教授,他们尽心尽力的教导,是吴为山走上艺术道路的起点。

无锡学习时期的吴为山读的是泥塑专业。从人类流传下来的古迹和文化遗产来看,泥塑先于其他的艺术形式。雕塑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遗存,同时还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等。这种与时代共鸣,全方位展示人文价值的艺术形式与吴为山的艺术灵感产生了强烈的呼应,他开始把雕塑作为个人艺术创作的表达形式。

以雕塑的语言播撒中华文明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吴为山有感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很多中国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文人、科学家、思想家渐渐被年轻人遗忘,他觉得有责任通过雕塑的方法把这些先贤塑造出来,形成历史文化的森林、形成一座座的丰碑、形成一个精神的公园,让年轻人从中受到教化,于是开始了文化名人系列雕塑创作。

吴为山对为人物塑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塑造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了解他对所处时代的影响以及对之后时代的影响。比如说孔夫子,他已经超越了个人而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和古代文化的象征,他是一座照耀着历史时空的文化灯塔。要塑造他,从什么地方开始?没有画像,没有照片。我塑造他从三个方面取材:从最早的史料经典,吴道子画的孔子像中;从一些典籍对孔子的描述中,但文学描述往往有所夸张;从《论语》以及孔夫子对社会的影响来感悟他的思想,感悟他的精神。一句话,孔夫子应当从精神里走出来。”吴为山塑造的孔子是建立在深刻地领悟、感受、把握孔子精神的基础上,他感悟的是整个民族发展进程当中的传统价值和流传在我们行为生活中的文化脉络。“得其貌不如得其神”是他一以贯之的创作精髓。

如今,吴为山已经塑了近500座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在内的文化名人雕像,包括古代的孔子、老子,近代的陶行知、鲁迅,当代的林散之、费孝通、钱伟长等。他用雕塑的语言与和我们有着或远或近时间、空间的大师对话。这些雕像屹立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向各种意识形态的国度传递着中华文明,如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国家博物馆、意大利国家博物馆、英国皇家美术院等重要文化场所,韩国还专门建立了吴为山雕像文化公园。“这些雕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更是有形的精神丰碑,它们传递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声音,通过中国人从古到今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美。”这是吴为山的一段思忆、一种追求、一个理想,也是他可以为之终生追求和探索的艺术之路。

铭记人类历史,祈求精神崛起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在2005年开始,吴为山应邀在纪念馆的建筑空间中做一组雕塑。这组雕塑要跟建筑融合,要跟主题协调,还要和周边的空间融为一体,应当说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更重要的难点是做这个雕塑的价值取向,究竟是要激起仇恨,把那些日本侵略者屠杀的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是通过艺术的创造使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引起对人类命运的反思继而引发对和平的呼唤。吴为山的立足点是两句话:记住历史,而不是记住仇恨。

吴为山引领我们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来审视。他说:“在我塑造的几百个形象当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人的形象,都是我们自己遇难的同胞、逃难的同胞、呼唤胜利的同胞。我要复活他们,要在他们逃难的过程当中,在他们临死前一瞬间的呐喊当中体现出人类共同的心声。把大屠杀当中所有受难同胞的灵魂给表现出来,就成为了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不是一个个普通的老百姓受屠杀。只有这样才能呼唤全人类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于是我们看到《家破人亡》中抱着死去孩子的母亲;看到《冤魂的呐喊》中一只指向苍天的手;看到《胜利之墙》中一个脚踩侵略者屠刀的中国军人……吴为山在完成这组雕塑后把自己的一首诗刻在了碑上: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吴为山陪同过许多的国际友人、外交官和艺术家参观过这组作品。德国大使观看后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相信通过这组雕塑的影响力能唤醒人类的良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对这组雕塑的评价是:表现了全人类的灵魂。刘延东副总理访问以色列时把这组雕塑的模型送给了耶路撒冷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用来寄托共同的期望:铭记人类的历史。

正如吴为山所说:“雕塑不仅仅是在塑个人、塑个体,实际上也是在塑历史、塑造一个时代、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轨迹和审美历程。”他立足于世界文明的博大胸怀,以文化对比的方式挖掘民族的价值所在。这种意义超越了雕塑本身,他是在塑造文化,塑造一个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文化。艺术家体验生活中有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就是体验我们民族文化的心路历程,吴为山通过人的千姿百态、喜怒哀乐,来塑造一座文明的丰碑就是最好的体验生活。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