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公司 > 正文

林同棪常务副总杨婓:不能完全照搬国外ppp经验

文章导读: 12月18日,林同棪常务副总经理杨婓参加中国经济论坛时,向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表示:“虽然PPP在西方国家应用了很多年,成功与不成功的案例很多,很多制度法规和方法论都可以给我们的应用作为参考,但是我们国家一些特色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完善与创新才能做好自己的PPP,特别是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行政指令大于合同契约等问题都需要从制度和法律层面的创新去突破。

林同棪杨婓:不能完全照搬国外ppp经验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见习记者 程子彦) 林同棪(重庆)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同棪)作为知名的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已经参与了一些PPP项目的咨询与实施,从2004年的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的EPC模式的实施,到去年的菊花村综合交通枢纽项目PPP模式的政府咨询,通过对行业长期的探索有了一定的积累。

12月18日,林同棪常务副总经理杨婓参加中国经济论坛时,向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表示:“虽然PPP在西方国家应用了很多年,成功与不成功的案例很多,很多制度法规和方法论都可以给我们的应用作为参考,但是我们国家一些特色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完善与创新才能做好自己的PPP,特别是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行政指令大于合同契约等问题都需要从制度和法律层面的创新去突破。

据杨斐介绍,资产管理在国内一直只停留在理念层面上,并没有真正建立一套系统来实施,其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新建项目的规模太大,大部分公司不屑于这块业务领域,政府主管部门的精力也放在了新建上面;二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形式的单一,特别是大型公用非收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主体一般都是政府,同时,建管分离的体制造成了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理念在我国基础设施行业的缺失。

杨斐认为,照搬国外资产管理体系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是要把这些年由于忽视资产管理概念的课都补上来,并真正完善一套适用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的资产管理体系来。只有这样,在法律、法规和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才能把PPP模式在国内生根发芽。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