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科创 > 图说科创 > 正文

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高端对话:如何打造国家级科创中心

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高端对话如何打造国家级科创中心文字实录

主持人白津夫:非常感谢,我再次有机会来主持这个对话节目:如何打造国家级科创中心。大家知道,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的大时代,创新是中国的最强音。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贯穿党和国家的全局,而且提出要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以,要创新就要着力打造核心载体,我今天很高兴来主持这场对话。

主持人白津夫:在对话正式开始之前,我要隆重地邀请这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也是这次对话的导师,那就是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先生给我们作主旨发言。

张志宏:谢谢白院长,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们火炬中心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周刊》的合作伙伴,共同举办本届的中国经济论坛。中国经济论坛已经举办15届,成为我们一个非常大的研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大的聚会,能够成为这样的论坛我们非常高兴,中国经济30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在90年代,我们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我们国务院批准设立一批国家级的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我们走过了一个完美的第一阶段。在设立之初,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国家高新区承担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样一个光荣的使命,20多年来,我们在做强经济这方面,做大规模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4年,我们国家高新区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了23万亿的营业总收入,我们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经济规模的10.8%,我们的出口总额占到了全国的18.7%,应该说,经过广大高新区建设者,特别是我们创新型企业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国家高新区第一阶段的使命,就是打造区域增长极,培育经济增长点的这样一个任务。现在,我们国家正式迈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新阶段。国家高新区毫无疑问还会继续完成好,打造区域创新这样的光荣的使命。我们将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先行先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我们还要依托国家高新区在全国的布局,打造一批区域创新中心,我们必将继续为我们经济的转型,使我们的产业迈向中高端,使我们的经济由大国走向强国,继续作出我们的努力。我也相信,高新区,像我们初创期一样,继续向党中央、国务院,向全社会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接下来我们这次对话是区域课题创新中心,非常期待各位嘉宾的观点能够对我们建设一批区域创新中心,形成高新区在引领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的品牌,听他们的真知灼见。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白津夫:现在掌声隆重邀请参加今天对话的主讲嘉宾,他们是: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先生,中关村管委会郭洪先生的代表蒋海军,上海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先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张新国先生,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先生,以及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李国斌先生。有请各位。

主持人白津夫:首先我代表在座的各位,对几位嘉宾参与这次对话表示感谢。刚才我们张志宏主任对我们这个对话有很高的期待,他也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重中之重是要打造核心的载体,也就是国家级的科创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在这个方面,我们今天的对话嘉宾既有政府层面的,也有园区层面的,更有企业层面的。应该说,这是创新全覆盖。为了接下来时间保持对话内容更加丰富,首先邀请主管我们创新的最重要的部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副主任杨跃承先生,我习惯称他是全国高新区的总司令,对创新有很深的研究,接下来我们掌声有请杨跃承先生先做一个陈述性的发言。

杨跃承:谢谢大家,也谢谢主持人。今天这个话题还是非常重要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既是国家的要求和战略的部署,也是中国从科技的大国走向科技的强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首先,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应该有一个概念,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叫做国际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大家比较公认的还是美国的硅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的创新中心,从硅谷的表象来看,比如说,硅谷有很多的制度创新,比如说风险投资的制度,天使投资,包括最近很热的众筹,有很多制度创新,还有创业是非常活跃。再有硅谷的金融资本,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从这个角度,金融资本非常活跃,还有一个表象,每隔几年有这种大企业的产生,跨国公司的产生,这几年,像facebook、谷歌,前些年还有微软的英特尔,还有就是硅谷整个创新创业的文化在起一个引领的作用。我想对一个创新中心,它的主要特征,简单归纳一下,根据我们自己的研究和体会,我想涉及到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创新中心首先集聚和吸纳高端创新要素的能力。其实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当然创新的资本、技术也是密集度最高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杨跃承:第二个特征,硅谷有创造性和领导力,所谓的创造性,一个是在技术上有很多原始性的创新,因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创新的战略,就是全面领先的战略,这个和他们整个大的国家战略的制定和把握、追求应该说美国人特别是在硅谷,很多最先进的技术,最原始的创新,最新的技术,在硅谷产生产品、技术,这是一个。还有,这个创造力很多新的业态,这些年互联网这一轮的发展,包括现在讲的人工智能,这些技术都是美国人在做,这是创造性和引导力。实际上美国在很多产业,它的领导力体现在它的辐射的作用,它对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对整个消费,对整个市场的需求的引领,这方面也有很强的引导性。

杨跃承:第三个特征,多样化和流动性。在硅谷,不管是从人的结构,还是从文化上来讲,应该说都具有多样性,刚才讲了,各个国家的人,特别是很多高端的人才,都往硅谷跑,文化也有很多包容性,各个国家的文化,很具有包容性。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杨跃承:第四个方面,硅谷有非常好的动力的转换机制和价值的实现能力。所谓的动力转换机制就是硅谷把这种创业的微观动力转换成经济发展的支撑的动力,不竭的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这种能力非常强。所以,昨天我在乌镇在参加一个论坛,有的专家讲,现在的创业实际上刚刚开始,我非常认同,虽然社会上有一些说法,比如现在创业比较热,但是我真的认为现在创业刚刚开始,这个是源于我们对于创业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创业的规律,对于创业所产生的功能的认识。就是我们还需要不断地丰富它、完善它、提升它。只有更好地把握它的重要性,把握它的功能,把握它的规律,我们的创业才能更加理性,才能实施更加精准,才能更加富有成效。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讲的一个转化期还有一个价值的实现能力,任何的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要把技术变成财富,它要创造价值,要创造财富,所以,创新中心实际上是创新经济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之一。它所打造的经济形态、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方向,应该说,它在带领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代表了一种潮流。所以,应该说在价值的实现能力上,像这些跨国公司,都是面向全球的,而且说实在的,像苹果,他们的利润率,像谷歌,他们的利润率,真的比我们很多大企业高得多得多。

杨跃承:第五个方面,就是企业主体。创新中心的实现,不简单是科研,需要有高端的人才、高水平的技术、高强度的资本,但是,都通过企业、通过市场去配置资源,通过资本去做价值发现,通过企业去转换,通过大公司去实现。所以,这样一套逻辑,这样一个体系,这样一个链条,应该说企业在这里面发挥的作用是核心的作用,是重要的支撑作用。我想,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科创中心一定是科技引领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全面的创新中心,引领全面的创新,科技来带动其他的产业的发展,在里面起一个非常核心的作用,非常核心的作用。这一轮,特别是创业,我们国家特别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的生活服务业发展的非常快,这是非常好的。但是下一步我们可能更要关注我们的硬科技,关注我们的深技术,真正的用科技创新来支撑我们下一轮的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的进一步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它的系统性和生态性,它的生态特征。实际上我们在研究硅谷的指数,讲五个东西,讲居民、经济、空间、治理、社会。不简单创新是在经济里面,实际上居民讲多样化和流动性,当然讲经济的时候,可能讲创新,讲创业,讲RD投入,讲经济创造的税收和贡献。讲空间的时候,讲整个的交通,还有房屋的利用率,讲治理结构,讲财政收入,讲可持续,讲社会是讲健康,讲教育,实际上所有这些东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创新中心一定是在系统性和整体性做得很好。所以,我们打造创新中心要对标的,特别是中关村和张江要对标的,应该是像硅谷这样的东西。而且我也主张,要以领先战略打造科创中心,不同的战略选择,我们国家以往都是跟随,现在有些变性,但是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领先的战略思维,只有领先的战略思维,可能我们在改革,在制度的设计,在政策的制定,在环境的营造,在企业的培育,这个方面才会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策略。我想,这个对我们来讲也是特别重要的。我想简单先作这样一个陈述。

主持人白津夫:谢谢。刚才跃承先生从六个方面,结合硅谷的实践,对科创中心作了一个很好的陈述。他讲到科创中心要有集聚、引领、流动、转换、主体,以及生态和系统,我想这些方面直观重要,不愧是在全国主管高新区,主管创新创业这个方面的官员,讲得很深邃。

主持人白津夫:第二个陈述的,在中国真正能做到刚才跃承先生所讲到的,一个是中关村,一个是张江,首先邀请中关村本来是郭洪主任要来讲,现在是中关村的政策研究室主任蒋海军先生代替郭洪主任。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硅谷,世界的中关村。我们中关村到底具备,刚才跃承讲的这些六个方面。哪些因素更加突出一些,哪些有我们更独特的东西。我们掌声有请蒋海军先生来陈述中关村的一些做法。大家欢迎。

蒋海军:非常感谢大家,本来我们郭洪主任或者杨建华主任会亲自参加今天的会议,到年底了,临时有其他重要工作,来不了。我就代表他们两位领导,结合今天的会议主题,谈一点感想。

蒋海军:中关村,大家都很熟悉了,大家也非常关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怎么看中关村现在的发展态势,怎么在国家的创新发展大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审视自己。我们根据“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为个人观点,我有一些中关村发展的变化,一些小的总结。我的体会,在“十二五”到“十三五”承前启后的时点上,中关村发展还是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蒋海军:首先,从发展态势上来讲,我们感觉,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跟跑者的角色,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们目前已经看到了我们在某些领域并跑者和领跑者的迹象已经出现了。这是在发展态势上。

蒋海军:在发展的功能定位上,我们感觉,过去的五年,我们主要更多的强调是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目标迈进、前进、进军。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更多承担了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角色,在未来的五年,我们感觉,可能功能的定位要有所转换,要成为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田,要成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一个创新的源头、基地,要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引领科技创新中心,在未来五年里面要实现这个目标。

蒋海军:从发展目标的设计上来讲,我们也感觉到,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关注它发展的规模、发展的结构的一些优化,未来的五年,可能主要聚焦在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效益、创新的效率等方面要下功夫。

蒋海军:从发展的路径方面来看,我们过去主要还是更多地关注怎么样通过改革释放体制内的活力,培育市场的新动力。未来的五年,我们可能更多的依靠市场需求来拉动创新,通过科技的创业来带动创新,通过资本的驱动来实现创新,通过政府,尤其是市场化的服务来促进创新。这是一个新的变化。过去我们可能主要的关注点在中关村北京地区这个小区域的循环,一个循环发展,整合小区域的创新资源比较多,在未来的五年里面,我们可能更多的转向在更大区域内,首先是京津冀协调发展过程中,在全球的范围内整合利用创新资源,提升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在这方面要更多地着力。

蒋海军:从环境的营造上来讲,我们下一步更多的在更大尺度上来营造构建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蒋海军:从创新治理的方式上,我们可能过去还更加突出的是政府在政策创新方面营造政策环境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多,下一步可能更多的是实践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联合创新治理格局方面,这方面更多地转变我们的政府职能。从各个方面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审视。

蒋海军:在未来的五年里面,我们也觉得有很多发展机遇,首先,从国家来讲,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位置,又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些对中关村来讲是难得的机遇。我们觉得,机遇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推动全面创新改革,我们前些年也搞了很多改革,全面创新改革早就有探索,一直感觉到体制机制方面束缚,就是推不开,现在迎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过去也讲在更大范围内来引导构建一个新的更大尺度上的创新网络。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一体化这个机遇,我们觉得非常好。过去尤其是习总书记把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北京的核心城市定位明确以后,我们觉得进一步把中关村的创新功能做强,我觉得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把一些成果转化,把一些一般的产业发展的布局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

蒋海军:在未来的五年里面,我们在推进工作中,也会把握几个原则。首先是争取国家的统筹,我们觉得今天的主题是打造国家级的创新中心,离开了国家的统筹,我们觉得中关村自己独立是一方面,但是感觉到很多工作也不可能实现。国家统筹,国家力量的统筹,已经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讲,也是一种潮流,各国都推出自己的创新战略。第二个就是创新引领。这个就不用多展开说了。第三个,要坚持市场主导。我刚才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市场主导永远是推动创新的一个基本原则。第四个,注重融合。过去五年我们更多谈的是协同,搭建各种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的协同,央地的协同,军民的协同等等很多方面,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现在“融合”二字,我们感觉到必将取代“协同”二字,融合就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创新的各个环节,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整合,最大效率的利用。最后,我们还是觉得改革强基,改革是永远的动力,而且新的改革一定要找到新的终点。过去的改革可能更加侧重于对体制内的活力和动力的一种释放,这项工作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还要继续做,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我们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求我们适应我们政府的监管政策,政府的监管理念要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构建融合创新平台过程中,更加强调市场化的平台,还有一些区域创新合作,还有军民融合创新的一些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这都是中关村下一步关注和力求推动的一些重点改革领域。我简单汇报这么多。不对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主持人白津夫:谢谢蒋海军先生。蒋海军先生是中关村政策研究室的,大家可能从他刚才的发言中能注意到,他讲了很多战略,其实这也是中关村比较含蓄的很重要的方面。中关村近两三年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关村的创新在中国独树一帜,有很多创新的特色,但是,中关村人始终是内敛的,不去更多地梳理。刚才他展示的面向未来的一些中关村要布局的大的战略,足以让我们耳目一新了。在这些大的战略中,我们能看到,透视中关村已经形成的一些发展的样式和创新的格式。

主持人白津夫:与之相对比的中国还有一块创新的热土,那就是上海的张江园区。在浦东学院学习过的同志都感受过,我们都在这块热土被培训过、学习过,其中我两次在那学习过,我若干次去调研过,张江给我们耳目一新的一些创新感受,我们还是让张江人自己来谈张江,下面有请葛培健先生来作主旨陈述。大家欢迎。

葛培健:谢谢,我这次来主要是和张主任、杨主任来汇报,同时也是和老大哥中关村来学习。一个我想和大家汇报的就是张江科技创新新的变量或者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的机遇期。大家知道,去年2014年5月23号和5月24号,总书记到上海来考察指导工作,对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来,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是总书记对上海,尤其是未来“十三五”规划,把科创中心作为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的要求。

葛培健:总书记同时提了五个要求,上海要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通过自由贸易区的改革试验来体现,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是通过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来体现,而这个双自联动,自由贸易区、自由创新示范区正好在张江这个区域进行叠加,所以双自联动,实际上为张江科创中心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1:28]

葛培健:这样一个科创中心对张江来说现在有两个重大标志。一个,媒体上都报道了,可能国家还未正式发布,就是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在张江,地处张江核心区的上海科技大学为圆心,引入国家的重大的研发设施和装置入驻,现在已经有了光源中心、超算中心、国家半导体中心、大飞机设计中心,还有量子通讯中心等等,接下来,随着国家的战略的一步一步的推进,这是一个国家队,表明国家队参与全球的原始创新竞争主战场放在张江,这是对张江科创中心建设起到一个顶梁柱的作用。

葛培健:还有,张江按照打造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张江高科技园区到2030年、2026年两个步骤要打造张江科技城,尽管一个是园区,一个是城,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形象的语言,张江高科技园区里面的道路,我们俗称市政道路,如果张江高科技城里面的道路,实际上我们叫马路,马路和道路,我用形象的比喻是完全不一样的,马路是具有城市化功能的,当然,按照规范的表达,科技城一定是产城融合,适应创业,也适应居住,配套生态环保等等包括产业链的完成等等。我想这样的双自联动,这种区域,最近李克强总理再次调研访问自贸区,市政府对外披露,有一个64号文,64号文是什么文,关于加快国家自贸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的意见。这个非常重要,我刚刚一来就和张主任汇报,我感觉到,科创中心的瓶颈不在科创中心的本身,实际上通过制度创新进行积极的破解,而自贸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就是说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瓶颈问题,靠国家自贸区的自主创新来破解。所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和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开放创新可以深度融合,所以,双自联动给张江科创带来前所未有的或者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联有了,横批我们怎么办?这是我想跟大家汇报的第一个方面迎来的变量或者变化机遇期。

葛培健:第二,今天正好张主任、杨主任,包括天津研究院很多院长、专家都在,我想从现在影响科创中心或者说科技企业的痛点有哪些?从痛点和我们的经验,或者我们一些实践的做法,也跟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个人以为,创新是源于技术,成于资本,长于文化。源于技术,现在从我们而言,我感觉到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刚刚杨主任讲了很多硅谷,我今年去了硅谷,也去了以色列,也去了日本科技城,确实他们的氛围,我感觉到,刚刚杨主任已经讲了,我讲讲以色列,以色列的科创很有意思,两个字或者三个字叫“军转民”,因为他们是全民皆兵,国家人口也这么小,跟我谈判,我从上午到晚上,全部都穿着西装革履,了解他们的背景曾经是军队飞机的驾驶员、军队研究所的参谋,反正全部都是军队的,他们的科研技术全部是军转民来概括。日本的筑波的科技城确实是我们张江要学习的,这是自主创新这方面,这是一个。

葛培健:第二个是成于资本,多层次资本对接。上次中国证监会主席到我们张江高科来,带了八位司局长来,我跟他汇报,他也是来调研科创中心建设资本市场怎么支持。我说,肖主席,从我的理解,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呢?最缺的是最近一公里,或者第一桶金。因为什么原因呢?初创企业没有承接更多的业务合同,银行没法贷款。第二个,平台内的企业,所谓的互联网+,没有固定资产,没有建立信用,银行也不予贷款,我认为第一桶金或者最近一公里是影响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或者初创企业的最大的瓶颈。在这方面,我和张主任、杨主任也报告一下,整个张江园区的核心区36平方公里,所有的银行现在60%的银行全部已经更名,比如说中国银行更名张江科技支行,浦发银行原来是张江银行,也更名为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银行内部的一套考核机制无法承担对科技企业的扶持,所以,也就是说,戴了科技支行的帽子,对它的坏帐率和存贷比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从银行的角度,这里我也起到很多作用,我们张江高科专门和银行搞了一个投贷联动,和它签约,和行长签约,我投到哪里,你贷到哪里。同时我和太平洋保险公司还搞了一个投保联动,也就是初创企业,一旦失败以后,还能够维持半年左右的生机,而这个保费由我们张江高科全额投入,每家企业一千块,但是一旦初创企业失败以后可以理赔多少呢?三万块人民币。这也是国内比较早、比较少的,我们在做。

葛培健:第三个是成长于文化。我认为关键是制度文化。我随便说说,刚刚杨主任说了,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说实话,我和中关村,按照现在中八条要求,一年出去,因公准两次,因私也准两次,怎么打造全球经济,连出去都出不去,这有什么道理呢?因为打造全球影响力,全球情况都不知道,这种瓶颈现在还是很多的,我认为都没有配套。包括人才,实际上科创中心最关键的人才的流动。最近,张江建立了一个国际的人才基地。下面有很多党校或者政府官员,我们政府官员有一个传统的招商引资思维,叫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税收落地。但是按照全球第六次并购浪潮,实际上是在全球只要在哪里能够凝聚创新,实际上大家都去。完全不可能。所以我们提出来叫全球并购、产业整合,或者张江来整合,全球孵化。离岸创新,我们现在提出来离岸创新,全球孵化,产业整合,张江来并购。张江不是指张江高科,是张江园区企业参与全球的资本链、价值链、产业链的重构,是这样的概念,而不一定要税收落地。问题在哪里?现在我说的很多制度文化都没有破解,没法出去,怎么出去。实际上我们是因私济公,因私的渠道去维持济公,根本没有打通。我认为现在痛点,我想今天张主任也在,杨主任也在,我认为对初创企业,或者对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我认为我们在制度上停留。第二,我们在初创企业,创新企业的科技金融的绿色通道,我们要提供。我们上海市政府花了64号文件,专门明确在双自联动的企业,就在张江,可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同时,作为科创板和战略新兴板优先上市的项目库,这一条比较好。这也是上海在探索,对张江高科而言,我们现在提出来四大转变,从原来的房地产商转换为科技投行,我们从以前的房东,不仅要当好房东,也要担当好股东,所以,我们提出来,要成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的合伙人,我们正在转型,现在我们也转型取得了初步效果,一个效果,我们已经累计投资园区企业52个项目,都是创投,同时,其中42亿人民币,我们已经上市了20家,正在中国证监会预披露的三家,拟报IPO的有12家,我自己亲自操盘的新三板有一家,这样形成投资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我想先做一个简要的汇报。谢谢大家。

主持人白津夫:谢谢讲了这么多很丰富、很生动,既是你生动的提炼,也是引领未来的宝贵的经验。有三句话使我最为关注的,就是我们的创新源于技术、成于资本、长于文化。这三句话是创新规律的一个代表性的。原来政府主导的背景下,我们往往强调的是延长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优化资金链。前不久国务院双创文件里,把这样一个创新的流程给颠倒了,以资金链引导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来优化就业链。你刚才讲的三点,进一步诠释了这样一个思想。感谢张江的葛总。

主持人白津夫: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对于创新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提出了要强化企业在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是在我们文件里第一次把这两个方面同时提出,特别是主导作用这一块。接下来我想邀请来自于企业的两位,一个是国企创新的王牌的企业,我们中航工业的张总,下面有请张总给我们作一个陈述。大家欢迎。

张新国:感谢主持人,谢谢大家,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创新方面的体会和看法。最近几年,凡是大家看到的和航空有关方面的消息、信息,特别是国庆大阅兵,大家看到了几乎所有的飞机,都是我们集团设计制造开发的。还有一个最近民机也有大的发展,RJ21开始交付,4910开始下线,中航工业作为中国商用飞机的主供应商,制造了飞机的大部件和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应该说军用航空、民用航空,都有一个大的发展。

张新国:很多人在平常接触中也问到我们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近十年航空技术发展如此之快,新飞机如此之多,几乎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到60年的发展,这应该说也是一个事实,但不是说我们做得多么好,我觉得努力的空间非常大。至少最近快速的发展速度背后,实际上映射的是创新和驱动。我可以给大家分析几个层面的创新的主要的因素。

张新国:第一个方面,今天这个题目也是互联网精神与制造业的革命。其实全人类正在信息蓬勃发展的时候,马上想到了我们不能只靠信息生活,人类是靠信息、物质+能量一起来生活的。所以,信息与工业的结合恐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也形成了工业4.0的概念,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这些新的发展的基础就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与工业化的结合。

张新国:我举几个例子,我们过去在开发设计一款新飞机,大概是需要十几年,过去最早的时候20年也不算长,所以我们过去说过,干航空航天和其他的行业也有类似的,大概你一生干到一两个项目,就算你有幸。这是人生的价值。

张新国:还有对社会创造的价值,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二十年干一个项目,它的投资、回报、形成装备,以及对国民经济和国防的支持,这个周期是非常长的。现在变得多长?大概是五六年到七八年这个时间。这个怎么减下来的?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我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研发模式,了解航空的人大家可能知道,我们电视上也经常在播,我们有沈飞、西飞、成飞,都有不同的飞机厂,和它配合的有不同的飞机所,这些人在研发设计上都是跨专业、跨地域的大协同,刚才几位嘉宾都谈到了协同的问题。工业行业内部如何打破已有的原来的工业布局,如何形成各个专业领域内部的协同,因为大家知道,像飞机这样的产品,它是跨所有物理领域的,从空气动力学、材料、结构强度、动力、电子、电器、电磁、液压、流体、光学可以说无所不有。这么多的专业在过去都是分裂进行的,所以要整合起来非常慢。还有一个就是飞机的设计,从流体力学到固定力学,到推进,到控制,这些各个专业的协同力非常高。现在在信息支撑下,我们在网络基础的支撑下,可以跨地域、跨专业,在各个单位、各个专业可以协同,需要和其他单位协同,以及跨地域的协同。大家想一想,这些东西和今天我们在发微信,发电子邮件的作用是一样的。但是这里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想像,我们通常说,我开这种会也参加过很多次,我旁边右边是艺术家,左边是金融家,我们通常说隔行如隔山,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在哪里?是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我们掌握的知识结构不一样。但是,当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能够为众多的专业提供共享的信息,共享的图像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就可以跨专业进行交流。刚才蔡先生跟我讲,他把他的艺术用到了对整个农村改造的设计,其实知识是可以跨越的,前提是我们提没提供跨越的条件和手段。如果我们站在系统论,站在更高层的抽象层来思考,其实各个专业在顶层的概念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在进行新的一轮改革和开放的时候,国家领导人总要提出,这是一项负责的系统工程,那就说明系统工程是跨域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实现系统工程论。我们是不是在按系统工程在实施,我觉得在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恰恰就能够实现这一点。所以,现在我们的新机开发,不仅缩短了时间,缩短了两到三倍,而且一架新飞机从发图到制造,从过去的三到五年缩短到十几个月。应该说在这种速度上已经和世界有可比的性质,当然,我们的产品的先进性还不具备完全可比的性质。这是一场工业革命。

张新国:但是不是我们现在做到的就已经覆盖了所有?还没有。创新的第一协同性,第二要讲系统性。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是从跟踪走向创新发展,跟踪发展到创新发展这样一个转折。我们过去更多的是追求从无到有,但是现在我们更多的想一想全程的创新,也就是说,概念从哪来,首先需求从哪来,概念从哪来,怎么设计,设计需要什么能力支撑,设计完了怎么制造,设计了能不能造出来,设计完、造完怎么验证,有没有相应的实验环境证明它,实验完了怎么交付应用,什么是合格的产品,交付应用后怎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我们国家出了那么多工业安全事故,根本问题还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保障跟不上。这些都说明创新是全过程的,不仅仅解决在一个点上,不是你有了概念就能设计,不是设计了就能造出来,不一定造出来一定能够实验它,能证明它,也不一定你把它交付了,用户就说他用得好。这个全部加起来才是系统工程的全部。创新需要系统性。

张新国:在我们集团内进行协同,其实可能在大家的眼里觉得,像国防工业,像这些大的工业行业,是不是很封闭?实际上在过去十几年里,开放程度已经相当高了,我们已经向社会,比如说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大运飞机就有400多家参研单位,其实民营就有一百多家。现在的开放度是相当高的。社会是可以参与的。另一个就是我们产学研结合,和几十所大学建立了战略联盟,同时和我们内部的30几所设计所建立了战略联盟,还和国外的六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应该说是一个全球合作的,民机本身就是全球合作的。所以我觉得,这种协同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是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展示。

张新国:当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技术转向民用。比如今天我们获奖的石墨烯材料,它不仅仅可以为飞机减轻重量,还可以增加强度,同时还可以解决战斗机隐身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材料的电传导和热传导的问题,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包括电力输送。像民用的将来的应用范围很广。同时,我们最近还把飞机的电传飞控系统用在了工程机械上,厦门做挖掘机的企业,就跟我们合作,最近在北京的一次展览中,用挖掘机做我们在开汽车里最时髦的飘移动作,竟然是用IPAD控制,当时有日本、韩国各国专家都在看,这种技术将来,航空航天的技术向工业技术的转移,应该说是一个大趋势。当然,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吸收我们以外的新知识。比如我觉得最近大家看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美国的谷歌从做网络的一个搜索引擎的公司,突然做起了无人驾驶汽车,而前天我突然听到百度也要做无人驾驶汽车。美国和中国的两个做搜索引擎的公司,网络公司为什么要做无人驾驶汽车,而无人驾驶汽车显然是要用到人工智能,其实,搜索引擎,网络搜索引擎的背后就是人工智能知识的高层应用,所以,他们在网络搜索引擎上积累起来的人工智能知识用到了无人驾驶上,无人飞机的发展也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显然在这个领域,可能我们传统的航空工业需要和从技术领域发展起来的技术进行融合,可能也能加速我们无人机的发展,因为将来军机、民机、干线机、支线机、无人机、通用航空,明年据说政府要大力发展推动通用航空的发展,因为通用航空的发展不仅涉及到航空装备的发展,据说全国要建四五百个机场,这样的机场设备,包括通讯设施,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空中交通管制,空域的控制。大家可以想像,这涉及到多少个部门,多少个地方来联合才能实现这种创新。但是,当这种局面一旦打开,它对经济的拉动是巨大的。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不断地挖掘和提升、提炼自己已经积累起来的一些好的东西,把它做得更好,并且把我们的技术向国民经济其他的领域扩散,同时,也要吸纳别的外面行业的好的方面的东西来支撑我们的发展。当然,最近工信部也把我们行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方面树立了一个典型,建立了第一个也是全国唯一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创新体验中心,也欢迎大家能够去我们行业交流。

张新国:同时,借这个机会,刚才的嘉宾启发了我,上个月我去美国NASA参加会议,因为有一个项目是空的,NASA安排我们参观,参观的是谷歌,这个给我一个非常有刺激的信号,因为我也在基层当过研究所所长,我也管过一个单位,我们在改革中,总要剥离学校,剥离医院,剥离三产,然后不能办社会,这是最近几年,当然计划经济的社会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我到谷歌看了以后是反的,谷歌的公司里面,买了一个超市,墙也不修饰,就是这么高的,到处是沙发,到处是小的工作间、谈判间,办的最好的地方、最整洁的是餐馆和咖啡馆,而且餐馆和咖啡馆是24小时开放,咖啡是最好的咖啡,比星巴克要好,餐馆是最好的餐馆,是中餐、西餐、印度餐、中东餐都要有。它的理念是什么呢?我问他的头,他说,我的理念就是让员工上班来就不想回家。所以我觉得,创新的理念是非常多的,这就是刚才说的文化氛围。所以我们不能只盯在一个问题上,就是技术、资金、文化,还有创新的氛围,还有如何在要激励多元化思维,同时在多元化里寻求有机的统一。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白津夫:谢谢张总的精彩演讲,也谢谢中航工业的贡献。接下来邀请药业领军者丁列明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丁列明:贝达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科技性创新企业,我刚听杨主任介绍,我觉得我很温暖,我们也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的主体是企业,不过我想想也对,高新园区,为什么中关村那么成功,就是说里面的成功的企业数量多、质量高,今年医药创新是一个大年,因为我们中国的科技,一,第一个,我们的诺贝尔奖是医药,是我们的青蒿素,2002年这个团队从美国回来,一直要做的事情是医药创新,医药创新这个事,大家知道,特别张江,我们主任非常清楚,是比较难的一件事,和国外差距比较大。我们经过差不多十年的努力,2011年终于做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小分子的靶向抗癌药,治疗肺癌,这个药出来以后,的确打破了进口药的垄断,我们以更好的价格,更好性价比,让中国的肺癌患者用上了自主研发的靶向药,到现在为止四年时间,数字还是非常漂亮的。大概有八万多晚期肺癌病人用上了我们自己的靶向药,经济下行形势很严峻,我们每年还是以40、50%的速度增长,今年我们有望突破九个亿的销售,作为一个大的产品。前不久我看到医药杂志,列了近五年我们中国上市创新药,我们这个产品是遥遥领先的,我看过数据,43个品种里创造了1亿的销售也就是四个品种,包括这个产品,我们现在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国外的进口的竞争产品。这个产品越来越得到专家和病人的高度认可,也充分证明我们的创新的魅力和价值。去年我们也很欣慰得到经济周刊创新榜样奖,前后项目也得到两部的专利金奖,这个很不容易的,专利金奖拿一次就很不容易了。今年通过两三度的专家答辩,入围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前天看到新闻联播,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这个颁奖的奖励名单。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化学药类的第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确,对我们医药界也是带来非常鼓舞,特别是海外留学生,他们非常高兴,我们终于在这个领域里面有所突破。但是,的确,我们的创新过程中也碰到很多瓶颈,很多困难。葛主任讲了,我深有感受。创新企业里面经历了早期、中期、晚期的困难,需要帮助。你讲的几点我非常认同。

丁列明:这里我特别讲到另外几点,这个成果出来以后,我们市场准入,包括国家采购这一块,我们很多政策不配套,严重影响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刚才讲了很多国外的经验,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葛主任可能知道,2013年,美国上市的新药丙肝类药,2014年全国销售100多亿美金,2015年就做到200多亿美金,就这么个品种,我们曾经设想,就这一个品种放到中国会有怎样的现象,说实话,做到零头都不可能。刚才也讲到,43个品种里面,大部分销售,2014年创新药大部分是几千万,甚至几百万,这个市场准入我们有很多瓶颈。前不久,我们《中国经济周刊》也有一个封面报道,我觉得这个封面很有形象性,有一个小孩出生了,就是创新产品出生了,但是上面挂个链子,就是严重影响它的长大,这个链子很多是人为的,包括我们的市场准入,包括我们创新药里面,我们经常听到病人的电话,这个药很好,但是医院里买不到,我想是的,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因为这个流程没有走完,最后一公里,路很长。还有说,国家采购,包括进医保这个事情。刚才你讲到,总书记去上海视察,也去了民营,我记得非常的清楚,当时鼓励像民营企业制造的一些,大医院、公立医院能够采购和使用,我想类似的情况也存在着新药、创新药,这个封面报道里也讲到,在中国的一个省份,在招标谈判过程中,连我们一个谈判的机会都没有,这里我觉得我们的配套政策的确存在严重性、不协调、滞后。当然我们很高兴看到一些改变,最近我们卫计委联合15个部门启动国家谈判,我们有五个品种在谈判名单里面,我们作为唯一的中国的创制类药在名单里面,而且我们觉得这个谈判非常好,就是我们很愿意和国家商量,怎么样这样的创新品种更好地惠及民生。当然,另外的角度,怎么样让我们的创新企业有更好的创新动力。因为核心这个企业没有创新动力,后续很难持续创新,这个创新动力,我想包括整个国家采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还包括,比如说税收政策上面,国家层面,怎么样从税收的角度支持这样的创新,特别是我们和国外差距比较大,与民生相关的关联性新兴产业,我们税收顶层设计上面应该有所倾斜。谢谢。

主持人白津夫:谢谢丁总结合企业实践做了很好的陈述。刚才是从政府层面、园区层面、企业层面,接下来我想邀请工信部,你们是最能够靠近互联网精神与制造业革命这个主题,都在工信部这儿,邀请李国斌先生作主旨陈述。大家欢迎。

李国斌:感谢主持人。刚才几位嘉宾就创新科技,国家级科技中心的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因为我来自于产业部门,今天这个主题和我们部委有密切关联,互联网精神与制造业革命,大家都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产业的主管部门,也是互联网的行业主管部门,也是工业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主管部门。很显然,我们部在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当中就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正像大家所说的这样,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战略,无论是中国产业革命的变革和科技革命,乃至于目前最热的互联网+,都无不渗透着与科技创新驱动密切关联。

李国斌:为什么这样讲呢?我跟大家举个例子。你会发现,中国乃至于世界的产业和科技革命,无不渗透着科技革命在这里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我比较熟悉的通信业和互联网为例,大家都知道,通信和互联网是借用信息技术的一个前沿性的行业,我们设想,如果没有60年代的美国国防工业对互联网的发明创造,没有70年代香港大学教授高锟教授对光纤的发明,没有美国摩托罗拉对风波无线技术的发明,没有我们对芯片革命,就不会有今天信息技术这样广泛的影响世界的产业和科技变革,它一步一步在推动着经济社会走向今天,尤其是走向了世界比较发达的国家,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成为下一步世界发展的产业的高端的制高点。我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部在推进产业变革的时候,除了要借用互联网的精神,更为主要的要将它嵌入到我们部为主的制造业的进一步的升级和革命过程当中,大家都知道,今年国务院批准了工信部和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程院、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几个部门共同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我们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正像刚才几位领导和企业家所讲,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的一点,要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要将中国的产业革命跟随世界发展的进程,结合中国的情况,将中国的产业进一步升级,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从制造业的已经成为,总体规模成为世界的第一大制造大国。人们很普遍地说,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大而不强,我们制造业在大而不强方面反映的比较突出,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大而不强的情况下仍然提出中国产业的赶超计划,要利用30年的三个十年的计划要将中国制造业迎头赶上,进入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强的方阵。你们大家会看到,中国制造2025,我们的标准是现实的、扎实的,但是又不等同一个中长期的规划,我们还要衔接2035、2045规划的七堆型的波浪式的推动,2025我们的目标是将中国制造业达到日本和德国实现工业化,进入工业强国那个阶段的水平,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就是建党一百年的目标,使中国能够步入制造业强国的第二阵容。我们再要进行十年,到2035年,将中国由现在的水平进入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前列。这样一来,我们中国就具备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当然我们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年的时候,我们要将中国进入到第一个方队。这样给大家一个概念,我们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我们是根据2012年的数据来进行测算,发现目前世界制造业的第一方队是美国,美国是产业科技的第一方队,第二方队是德国和日本,他们是基于产业和制造业的第二方队,中国由于中国制造业比较大,也进入到了第三方队,但是,中国不是一个制造业的强国。怎么样使中国由大到强,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性的选择,中国产业必须要走创新驱动这条路。我们部的话是什么?产业革命、创新驱动、时不我待。我们必须要在党中央和国家战略的统一部署下,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的这支主要的引擎和驱动力,将中国产业进一步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数据,中国现在在世界五百多种总造工业产品当中,中国大约220多种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这些年来,从2008年到2014年,中国在2014年规上工业产业34万户的基础上,产业规模很多,数量很庞大,但是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制造产业只有36户,2014年我们经过努力,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强已经达到了一百户,其中制造业企业56户,但是,美国是有130户,很显然,我们庞大的规模,庞大的产业,但是真正进入较强阵列的,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想,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国家推动这一系列的战略,尤其是采用创新驱动的战略这支强有力的推手,使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往前推进。我们也特别看好中国制造业能够往前推进的话,要借助于科技创新园区的这种平台,努力地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打造若干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好的新的契机。我先简单说这些。

主持人白津夫:谢谢国斌先生,真正讲到互联网精神落到制造业革命上。在我和国斌接触的这么长时间,讲得很精彩。各位嘉宾都做了一些陈述,根据我们对话的进程,我还是想占用一点时间,我想请两个园区,每个园区各自用五分钟以内的时间,来陈述一下,比如中关村,国家已经定位了,北京做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如何去作为?张江,上海明确了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张江如何作为?请你们各自用五分钟时间来陈述一下。

蒋海军:谢谢主持人,我先说一个个人的理解,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现在是全市上下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中关村来讲,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有将近30年的探索,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样一个战略任务最早在2009年3月份,国务院批复里明确提出,后来在我们国家的“十二五”规划里面有谈到北京的时候有两句话,其中一句话就是支持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中关村十年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目前中关村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们的目标按照十年规划纲要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中关村的基本情况。

蒋海军:对北京作为城市功能定位,去年的2月26号,习总书记视察北京的时候明确将科技创新中心纳入到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中,它是一种功能定位,我们理解,北京应该说已经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下一步怎么把创新的功能进一步做强做大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上来讲,对中关村提出来要求也非常高,中关村承担着国家战略的使命,也承担着首都发展战略的使命,双重使命,面向未来的五年,中关村着重会在具有全球影响力这几个字上着力地发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从国家到地方,从社会各个领域的参与,各个领域的共同推进,这样一个工作的格局。就是中关村要在首都的发展格局中,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格局中,在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要以全球视野谋划未来五年的工作。目前,这个工作我们正在做。未来五年,我们对自己的功能定位,除了刚才说的功能定位,我们进行了细化的一个考量,目前,我们觉得未来的五年,我们要把中关村打造成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配置中心,要打造成源头创新的资源地,打造科技创业的首选地,打造成新经济的引领地,打造成制度创新的示范地,打造成创新思想和文化的发源地。目前我们有个初步的考虑,成不成熟也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帮助,在中央的领导之下,尤其在科技部顶层设计之下,我们进一步落实好中关村的使命和任务。

葛培健:科创中心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是什么?从张江高科这样一个上市公司的角度,我认为,就是要培养一批本土的引擎器企业,这是科创中心最重要的或者最直接的标志,这样针对打造本土有影响力的引进企业怎么做,这样就针对本土科创企业的痛点是什么。我认为,自己体会,首先,要建立对科创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第二,要为科创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的绿色通道,最重要的,我认为从政府而言,要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圈。

主持人白津夫:非常感谢。中关村和张江讲这些要素,使我们对打造国家级的创新中心,从园区这个层面,我们非常给予期待。跃承主任从国家层面如何来评价和认识打造国家级的科创中心。我们有什么动作,你怎么认识,我们怎么去做?

杨跃承:我想有几个很重要的抓手,打造国家级的科创中心,首先还是大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刚才很多嘉宾讲了,我们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没有制度保障,可能我们很多工作很难进一步地往前提升和深化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大的逻辑,我自己看,叫做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这一回合,国家把这五大理念,五中全会将五大理念,首先第一领域是创新,创新、深化改革,追求更好的发展。我想创新会倒逼我们改革,需要我们全面地深化改革,来提供制度上的保证,这是第一点。

杨跃承:第二点,我想要大力推进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因为现在是一个创时代,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创新大繁荣和创业大爆发。这里面,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新的业态和新经济的发展。刚才李司长、中航的老总也讲了,特别是两化融合,互联网+,它会创造很多机会。为什么像新技术的应用,我刚才讲了硅谷的特征是一个转换器,都是用这种创业机制、创业行为来试错,来鉴别,来做这种往前的推进,因为新技术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很多大公司,把很多新东西不会马上拿来就用,但是最好的途径是通过小公司的试错,来进行识别,最后成功以后来进行产业化。我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抓手。[12:06]

杨跃承:第三个就是资本金融。我们现在部里面,科技部也负责技术市场,我们“十三五”提技术的资本化。技术资本化要解决几个问题,这里面第一个是确权,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制度就是产权制度,创业为什么讲是一个微观的动力机制,就是创业者有其股,创业者在这里面有其股就有动力,所以,创业这个机制非常重要。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创业的过程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支撑这个创业行为,实际上是资本在起作用,刚才几位专家也都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在我们高新区,在很多区域,考核地方政府,我们很多时候考核固定资产投资,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种指标。但是我们倡导什么?我们在高科技园区,我们倡导股权投资,我们倡导有效地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个可能才是支撑我们创新创业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要充分地大力地发展资本金融。

杨跃承:还有一个方面,刚才我同意大家讲的,整个创新创业的生态。这个我不多讲,刚才我已经也讲过了。要有一个系统性。这几个主要环节,当然还有很多了,像人才,都非常重要,这是要素集聚的问题,对我们打造科创中心,对我们下一步创新驱动发展来讲,我想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这种大力地发展金融资本,我想可能是我们比较有效的路径和抓手。

主持人白津夫:我们这个时段接近尾声了。刚才各位专家作了很精彩的演讲,非常可惜,时间有限。大家也都看到了,面向“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为首。要实现中国的转型发展,非得走创新驱动这个道路不可,创新决定中国的命运和未来。感谢各位嘉宾。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