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揭秘无锡惠山院士产业链:在前进中期待“顶层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

【区域·城市】一个镇 (街) 一个“产学研”平台

揭秘无锡惠山“院士产业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克 | 江苏报道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在这一国内传统产业密集度最高的县级区域调研时发现,该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顺畅、新兴产业优化发展之迅猛,打破了人们“船大掉头难”的思维常规,而其中,数十名中外院士、教授等顶级专家以及他们率领的数百名博士、硕士扎根乡镇、街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家门口解决“智慧问题”

惠山经济,长期以来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小企业家“自弹自唱”,这种百花齐放的格局为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进入21世纪,土地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偏重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企业转型发展、优化升级,而企业普遍遇到了单凭一己之力难以突破的“智力屏障”;外地中小企业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模式又存在覆盖面小、持久性差等致命缺陷,无法大面积运用于325平方公里土地聚集8700多家工业企业的惠山。

经过反复调研,惠山区设计了一套“前无古人”的“引智方案”——把高校院所直接引入惠山,按照当地的产业需求“定制”扎根本土的科研机构,用该区领导的话说,就是要“用‘私人定制’的方式在家门口解决‘智慧问题’”。

惠山区科技局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2年10月由华中科技大学、无锡市人民政府、惠山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堪称经典——该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引入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人才团队,将学校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目前,研究院已与惠山区10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开展产学研合作31项,和无锡地区企业共建5个研发中心,投资孵化企业近6家。“地方出资出场地,高校院所技术入股,合作形成的科研机构由高校院所控股,实行市场化运作。”该负责人认为,可以这样概括惠山的“引智”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示范作用随之显现——依托政府搭建的“平台”,围绕机械、冶金、电机电气、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惠山各乡镇(街道)陆续“复制”出具有学科优势的“产学研一体化”机构。

到目前为止,已经成立江苏数字信息产业研究院、中科院电工所无锡分所、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东北大学无锡研究院、哈工大无锡新材料研究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当地人称之为“六大研究院”。

其中,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合作的江苏数字信息产业研究院,主要承担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功能;其余几个研究院重点发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功能。“六大研究院”拥有中外院士12人、外籍专家4人、国内教授50多人、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300多人,形成了一支稳定、高效的技术、产品研发队伍。优势学科覆盖惠山区各镇(街道)的传统支柱产业,并兼顾部分新兴产业的未来需求,基本完成了“一镇一院一产业”的总体布局。“中小企业都能在区内找到人才和技术支撑,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全面提升了惠山区的产业发展竞争优势。”惠山区科技局负责人说。

在合作中寻求“同频共振”

惠山区科技局负责人认为,把研究院建在最基层,不只是为了让“乡下佬”攀亲“城里人”,合作各方协力寻求“同频共振”以实现科学技术的“价值变现”,才是其核心意义所在。因此,惠山的六大研究院都有其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主攻方向。

开发区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钢管生产基地钱桥街道,与国内冶金领域最具声望的东北大学,共建无锡研究院,研究导向是冶金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总量一半来自新材料企业的玉祁街道,则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建立新材料研究院,视线瞄准合成材料产业;该院还引进了丹麦皇家院士贝森巴赫弗莱明教授,玉祁街道因此有了国际顶尖人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惠山得到的有关资料显示,通过政策引导、专题对接等措施,科技与产业的融合程度大大提升,六大研究院与地方产业的“无缝对接”和基于“问题导向”的技术路线,解决了不少行业共性问题,2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更提升了惠山区在相关行业内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惠山已有318家企业与17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717项,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由此进入产业化快速通道。仅六大产业研究院与惠山企业达成的正式合作项目就达98个,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近300个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华中科大教授专家每年到惠山企业进行针对性调研超过300人次。哈工大研究院26位博士、硕士,长期驻扎在玉祁为中小企业提供难题攻关、工艺修复、新品开发等服务;该院还将与街道合办EMBA班,专门培训民企“创二代”。最早只能生产普通塑料膜的无锡中星胶带公司,与哈工大研究院教授合股成立中易薄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硬质保护膜专供格力、美的、格兰仕等家电巨头,一下子结束了企业连续10年徘徊不前的局面。长安街道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建设石墨烯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形成了20家研发型企业。目前,惠山区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39%。

“互补优势、共享成果”,六大研究院自身也在“控股”模式下获得了累累硕果。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已成功孵化企业334家,其中2家企业上市,多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申报专利432件,其中发明专利169件;刘国松教授领衔的无锡脑镁素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脑神经营养、神经突触修复产品的研发生产;瞿研博士领衔的无锡第六元素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石墨烯材料、研究、制备、生产和应用;白永平教授领衔的哈工大无锡新材料研究院,则计划将4家院企合资企业在2~3年内形成人均产值100万元的规模,最终实现共同上市。

在前进中期待“顶层设计”

惠山“一镇一院一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外地前来学习取经者亦络绎不绝。然而,惠山区领导却认为,目前的成功还只是“阶段性成果”,全面推进、加速发展仍然有待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

惠山区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产业研究院”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遇到的制约因素是国家现有科研体系的相对守旧。

该人士认为,由于种种原因,高校院所对“产业研究院”这样的新生事物缺乏清晰而深刻的认识,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科技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治理结构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从而体制、机制很难与产业研究院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比如下到乡镇的科技人员,在职称评定、劳动报酬、工作计量、权益分配等方面,受到种种制约,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已有的产业研究院自身的体制、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比如,绝大多数产学研平台负责人都是纯粹的技术专家,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能力,对产业研究院的发展规律、经营理念和操作模式尚未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另外,即使是在惠山区,虽然已有很多企业从“协同发展”中得到了收益,但仍有不少企业在游移不定中“袖手旁观”,与产业研究院对接的积极性不高。不可否认的是,大量中小企业自身的科技研发基础还很薄弱,与高校院所相对“高大上”的技术存在脱节现象。

据悉,惠山区将以更大力度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分批次、分层级逐步推进研究院下属研究所、研发中心或公共服务平台与相关细分行业、企业的对接;按全面合作、重点合作、项目合作、意向合作等多个层次引导行业企业与产业研究院共建产业技术联盟或行业研发中心,实现行业、企业“打包升级”。区委、区政府还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对研究院引进人才、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合作研发给予特别扶持。同时,对产业研究院的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作出明确规定,激发和调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时隔近20年国家首次启动针对这部法律的修法程序,《草案》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制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和报酬制度,其目的正是从制度设计上破解科技成果与经济效益严重脱节的现实困境。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意见》明确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并鼓励科研人员带项目流动或创业。法律修订和意见提出为产业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宏观依据,而惠山的实践则可以看作是一个可资借鉴的微观范例。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