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社科院专家:深化金融合作是中欧发展新亮点

近来,随着中国与欧盟主要国家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中欧关系的热度再度上升。在中欧关系发展中,经贸关系成为中欧关系的主体和稳定器。中欧经贸关系虽然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构建持续稳定的中欧经贸关系仍存在诸多挑战。

中欧贸易摩擦不断,荷、德、法领导人为何频频访华?

【洞见】深化金融合作是中欧发展的新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李罡

近来,随着中国与欧盟主要国家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中欧关系的热度再度上升。在中欧关系发展中,经贸关系成为中欧关系的主体和稳定器。中欧经贸关系虽然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构建持续稳定的中欧经贸关系仍存在诸多挑战。

贸易失衡扩大,贸易摩擦不断

从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2年—2014年欧盟对华贸易差额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5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超过1000亿欧元。2008年达到峰值1708亿欧元。从2011年开始,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贸易逆差均维持在1300亿欧元左右。从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欧盟28国中,只有德国、奥地利、爱尔兰、斯洛伐克这四个国家的对华贸易处于顺差状态。

对华贸易逆差的扩大和持续会激发欧盟国家政府和民众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不利于中欧贸易的稳定发展。面对中欧贸易不平衡趋势给欧盟的企业和市场造成的压力,欧盟的反应就是加大对中国产品贸易救济和贸易补贴的调查力度,通过设置更加复杂、更加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是中欧贸易摩擦不断的一个诱因。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从1995年WTO成立之日起至2014年底,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1052起,其中欧盟针对中国立案119起,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全球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119起,其中欧盟针对中国立案9起,仅排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之后,位列第四。

中欧投资关系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 相互投资规模均有待提高。

中欧之间相互投资虽然增长迅猛,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双方双向投资规模均较小,增长潜力巨大。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12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为315.38亿美元,占中国当年海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为5.9%。从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底,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存量为1181亿欧元,占欧盟海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仅为2.3%。而同期,欧盟对美国直接投资存量约为1.7万亿欧元,占欧盟海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超过30%。由此可见,中欧彼此投资占各自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与自身的经济总量不相适应,双方彼此增加投资的空间很大。

第二, 中资企业赴欧投资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企业在欧洲增加投资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欧洲的一些政府和民众对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仍然心存偏见,认为中国正在用“巨额的积蓄购买欧洲的廉价珠宝”。对外投资是一种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行为,投资的成功决不仅仅取决于资金实力是否雄厚。一些中资企业对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实现企业的本土化,境外融合是目前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的一大难题。此外,一些中国企业对欧洲当地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抵触情绪估计不足,低估、甚至忽视了来自工会的声音。近年来,试图在欧洲并购的不少中国企业都是因为在处理同工会关系时“简单粗暴”而遭遇巨大阻力。

第三, 相互投资仍缺乏制度保障。

2013年11月,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启动,其最终目标是在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已签署的投资保护协定基础上,达成一个更高水平、涵盖投资保护和市场准入的协定。虽然中欧投资协定已进行了七轮谈判,但双方尚未就投资保护、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重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此外,欧盟还会在环境保护、劳工标准、人权、国有企业等方面向中国施压。中欧相互投资虽然增长迅猛,但仍然缺乏制度保障。

中欧金融合作有待深化

从金融合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将带来下一轮的金融变局。目前,欧洲主要金融城市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在各自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中你追我赶,各显身手,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城市呈现出“四足鼎立”的格局。在未来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局中,欧洲主要大国谁也不想失去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机会。中欧金融合作不断加深,出现了一些新亮点。继英国正式向中国提交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后,目前已有18个欧洲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量是实体经济和双边贸易投资的增长。中欧相互投资虽然发展迅猛,但双边投资在各自投资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有待提高的双向投资规模成为制约中欧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短板。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品种单一、人民币支付系统尚未国际化、利率汇率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等问题也是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不利因素。

减少对华出口限制,欧洲经济将更有活力

第一,继续推进中欧经贸合作,推进投资协定谈判,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随着中欧双方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出现贸易摩擦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双方要积极探索通过对话与磋商妥善处理贸易分歧的机制,避免动辄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而导致“双输”局面,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中欧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中欧双方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特别是城镇一体化方面有着众多利益契合点,相互进行直接投资的空间巨大。启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既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有利于欧盟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亦是双赢之举。

第二,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为欧洲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欧盟一直对华高新技术出口采取严格管制,中欧双边高新技术贸易增长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欧盟切实降低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中国目前发展所迫切需要的高新技术的出口限制,使欧盟的科技创新与中国的广阔市场结合起来,不仅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也会为后危机时代的欧洲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加深金融货币领域的合作,维持欧元稳定,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债务危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一直坚定地支持欧元和欧洲经济一体化。中国通过购买债券、增加进口等方式,为欧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欧元度过最艰难的时刻起到了积极作用。近来,中欧货币金融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此,继续深化中欧金融合作是今后中欧关系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可以利用欧洲金融中心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欧洲金融中心也可以利用人民币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第四,人文交流与合作虽然已经超出了经贸合作的范畴,但它是两国关系发展的灵魂,是经贸关系能够持续发展的保障。深化人文社会领域的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中欧在价值观、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是中欧间产生误解、互不信任的根源。两个人只有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加强人文社会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中欧由陌生的朋友变成真正的朋友。

第五,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方面的合作,争取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中国与欧盟同为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立场。中欧双方应共同推动G20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推进G20的制度化建设;中欧应共同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促进货币体系多元化,改变美元独大的不合理局面,努力构建有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国际货币制度;作为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成员,中国和欧盟应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加强合作。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