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人民艺术】唐承华:纵横当代的东方神韵

唐承华的工作室位于北京五环边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掩映在一片寂静的树林和一方清澈的水塘间。

【人民艺术】纵横当代的东方神韵

专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唐承华

唐承华,1964年生于福建;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2年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研究生院油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1994—2002年被聘为日本NHK文化中心讲师;1999—2000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艺术研修;2002—2005年,被聘为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文|潘呈杰 关天舜

唐承华的工作室位于北京五环边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掩映在一片寂静的树林和一方清澈的水塘间。唐承华喜欢在最贴近自然的状态下创作,一如他的作品,无一不蓬勃着醉人心脾的自然之美。

将探索的步伐迈向世界

唐承华在福建师范大学读书时,正逢艺术界著名的“85思潮”,年轻的唐承华看到了波及东西方的当代艺术大潮汹涌澎湃,他决定走出去,到当时的亚洲文化中心日本继续深造。从1989年开始,唐承华不断地通过创作与展览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表现自己的艺术思考。此后,又数次远赴美国、欧洲,将对艺术的探索步伐迈向了世界,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放眼全球,用更加兼容的目光凝视艺术。谈及十几年来的学习和创作经历,唐承华说:“与不同种族文化的艺术家交流,使我感受到了当代艺术的存在感,拓宽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唐承华多年来的创作跨越多种艺术领域,版画、油画、装置、陶艺、设计……作为擅长“跨界”的艺术家,唐承华表示:“艺术创作应该是无限的,没有框架。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素材来展现自己的创作纬度,思想要通过媒介的转换来实现对艺术的思考。”唐承华是个爱思考的艺术家,他把思考和动手视作灵感的来源。

唐承华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创作数量和展览频率。除了对艺术本身的热情以外,唐承华还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劳作。唐承华说:“艺术家有很多思考来源于劳作,我喜欢在生活和教学中多动手,并享受这种满足感,然后通过展览来分享这份喜悦,每一次展览都象征着我每个阶段的思考。”唐承华在每个阶段通过创作和展览与更多的思想产生碰撞、共鸣,在此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形成一种高效的良性循环。

在众多外国观者眼中,唐承华的作品与世界当代艺术节拍吻合的同时,更充斥着强烈的东方韵味,写意与抽象,水墨与园林,种种东方文化之美让人目不暇接。同海外的观者分享自己挥洒出的力与美,被唐承华视为一种责任。

植根自然的抽象与表现

唐承华在半年前开始创作名为《转景》的个人展览,与以往的展览不同,此次展览唐承华力求渲染一种与自然景观有关系的画面感,并加入影像作品,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呈现给观众,从而达到艺术的立体空间感以及观者与艺术家的思想交流。

唐承华热爱描写自然之美、四季之景、万物之力。谈到用抽象的手法表达自然的神韵时,唐承华颇有心得地说:“东方文化中的墨,在我的作品中是非常强烈的魂,通过黑色作为整个作品的构架,具有强烈的美感和冲击力,黑是有力度的,有视觉张力的。以肢体的律动般配合其他的颜色形成对自然的夸张和虚拟,就像音乐的节奏和音符。”

唐承华在创作中从不局限于表达形式,他认为多元化是当下艺术界面临的必然趋势。而又不同于简单的材料组合,在唐承华的艺术世界里,看到的场景、摸到的材料、听到的音乐,都会通过自己的筛选寻找到对应的创作素材。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唐承华更像是一个孩子,对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在找寻不同的表达方式时,我对‘可以的’、‘不可以的’或是‘也可以的’非常好奇,种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魅力,我都想去尝试,这种感觉特别美妙。可能有些很成功,有些并不完美,但在过程中总能找到激情和可塑性。”唐承华说。他力图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实现对原有规则的重塑、对传统观念的摒弃、对视觉经验的打破,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方法论。这种对立中的和谐使他有了太多的东西可以去做。

唐承华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往返于工作室与美院,教学与创作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偶尔也骑上摩托车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到全国各地去写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反而让他的热情越来越强烈。每完成一个作品,都发自内心地愉快。我想这就是艺术家最好的创作状态:平静中饱含着热情,热情中洋溢着喜悦。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正正)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