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人民艺术】关于艺术,关于写生

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家们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实践给出的回应是.

【人民艺术】关于艺术,关于写生

文|杨飞云

1954年生于内蒙古。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05年与陈逸飞、艾轩、王沂东等人共同创立“中国写实画派”。2011年作为杰出艺术家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华艺文奖”。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的重要美术展览,部分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学术团体、大公司及收藏家收藏。

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家们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实践给出的回应是:基于写实,尊重传统,尊重绘画语言的同时,努力以不同风格、个性,探索对本土情感体验的独特表达。

写生是油画创作的源泉。通过外出写生,艺术家不再局限于画室之内,得以与自然、现实生活、人民有了更鲜活的接触,便于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写生,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是艺术家心灵的敞开。在自然中,艺术家从中发现自然给予人类的美。在生活中,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以绘画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自然与村落中看到与城市不同的景象,扩大了艺术家的视野。

多年来,中国油画院师生多是选择那些民风较为淳朴的乡下,比如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农村的偏远乡下,在那里我们不受外界太多的干扰,可以专注于艺术的探寻。

绘画很重要的状态是在自然放松中进行,尤其是描绘的对象也要保持这种状态,这样,在画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捕捉到自然流露的东西。某种属于特定环境中的神情、动态,极有趣味,这时便会产生一种让人感动的情感。

艺术作品打动人的,并非因所选模特儿的外在,而更多是心里的相通。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绘画者从同一人身上所看到的东西不一样的原因。

一个人只有放在他生活或劳作的环境中,这个人才变成鲜活的、有一定意义的人,才能够更加地感染人、打动人。内心世界、情感、情怀、精神寄托都是在情景环境中才得以被表现出来。

人是写实绘画里的主体。人和环境的高度关联是把人物画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把人放在合适的情景之中表现,最能够表现到深处,思想情感能够交流得很精微、深入,画才更能够感染人。

人在环境里释放出来的情感是绘画艺术最有力量和丰厚的源泉。他能够让画家在其中寻找到“尽精微,致广大”的丰富表现力。

不熟识的人、陌生的环境,有一种鲜活的东西,吸引你去观察。但仅仅把这种吸引表现出来是属于客观再现,是一种外化的力量。真正和人接触时,通过视觉触动了你的情感、想象力或绘画表现的欲望,这是由客观对象激发出来的画家内里的主体情感,即是“有我之境”。当这两点激发出来,通过一种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一种“无我之境”。是物我交融后超然的形而上的升华。正如郑板桥先生所说:“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艺术家去到一个鲜有污染的原生态环境中,就会激发出一种内心本能的感动。通过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默契相处,通过动态、神态在人内心的激发,传递出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是通过审视之后的审美体验,是通过某对象在特定情境下产生出来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视觉形象激发出来的一种东西,比如气质、个性中独特的率真、真诚的活力,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品质,比如说人物眼神中所带有的真诚,处处体现出一种友好,气质上的庄严或高贵感等。这些东西会释放出一种吸引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内在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表达,饱含对待绘画的真诚态度和状态;同时也需要对物象的深层理解和深度挖掘,对物象独特本质和精髓的把握。

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善的动机——爱,需要温度、筋骨;而真与善都是为了美,美包含精神的美、形式语言的美、独特视角的美等,没有美感的作品就不是艺术。真善美之间相互依存,相映生辉。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三者内外结合的产物,缺一不可。

中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转型时期,农民来到城里务工,乡下人追求城市人的生活,这是当下的一种外在状态,但也反映在人的心理上。如今这个时间,很值得去存留下那些即将消失的中华民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在那里生活的人的状态;存留下这个民族几千年来成长和传递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和价值观,以及人在劳作当中完整的精神体现和形象。如何去表现这部分人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不是去表达外在的东西,而是去挖掘中国人共性的部分,归回到纯粹,归回到那种纯然天性本身的部分。虽然他们穿着不伦不类的服装,但需要挖掘的是人本质的部分。

油画院每年组织两次大型的写生活动,春季和秋季。另外,艺术家个人每年也自发组织了多次外出写生活动。春秋两季是比较适合写生的季节。春季,万物复苏,阳光、新绿、清新的空气……大自然焕发出勃勃生机。画家们立于自然之中,仿佛与万物一同生长,漫游于天地之间。在自然万物中忘却自己,观察、感受着自然赐予人类的真实之美。秋季,自然天地呈现出丰富和变化,它处在夏与冬的流转中,给艺术家更多的心灵感受和触动。另外,从气温而言,不必受限于外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心与物可敞开同在。

有的画家选择其他时间,比如夏季和冬季,这是艺术家个人的偏好,也与他们的艺术探寻方向和心性诉求有关。夏的热烈激情,冬的凋敝萧瑟,更适合部分艺术家的画面形式追求和心理感受。总之,不同的季节呈现出大自然不同的面貌,艺术家不同的选择都是为寻求各自眼中的“真实”。出门在外,外在的物质条件虽是艰苦,但精神的追求已超越了物质条件的限制。在绘画中,他们已然忘记了那些限制,专注在画面与自然中。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正正)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