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经济时评:金融开放进程不会倒退

在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经济运行遇到新的压力之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专题会议上特别强调,“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全局”,明确要求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中国经济时评】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不会倒退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在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经济运行遇到新的压力之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专题会议上特别强调,“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全局”,明确要求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于完善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攻坚期,在这一阶段,保持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大局。但在另一方面,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对内而言,低效率、高成本的金融体系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整体进程;对外而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溢出效应不断放大,发达经济体纷纷加速推进金融扩张,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稳定的难度显著提升。

面对金融维稳复杂形势,有人担心中国的金融开放方向可能转向保守——这种杞人忧天实则完全没有必要。诚然,过去很长时期内,中国因为严格的金融管制和相对独立的经济结构而相对有效地得以保持金融稳定。但问题是,这种低水平的静态稳定其实是以损失部分效率和福利为代价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外部性正越来越强。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激化当今金融不稳定的国际因素有两点: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大大增加;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单一市场融合在一起,而其自强化机能又在不断推动新的市场甘冒风险加入其中。

试图通过维持封闭以隔绝金融不稳定因素的蔓延,这在今天已经相当开放的中国,不仅不可能,更会因为讳疾忌医而为日后积累更大的风险。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国的金融稳定与开放需要立足以下几方面基础性工作齐头并进:

首先,金融稳定有赖于稳固、高效的金融体系。目前中国的情况是,虽然经过艰难试错,曾经弊病丛生的金融体系已经得到根本性修固,但是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纵向比较,中国的金融体系,无论在金融资产的多样化,还是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金融发展的规范化等方面,都还存在非常大的追赶空间。

其次,金融开放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追求金融稳定、开放、发展等多元目标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发挥金融监管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把外部监管作为金融开放、金融发展的阻碍因素加以排斥。

第三,金融稳定与开放程度,归根结底内生于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因此,中国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入手,为金融稳定与开放重置一整套更具效率及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

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开放,也是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共同需求。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不会倒退,中国的金融稳定,也一定会在有序开放格局下不断趋向更高级的动态均衡。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曦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