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悦读】华尔街为何不再重视声誉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声誉曾经对营造高信任环境所起的作用,这种高信任环境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成功运行,对所有公司的融资交易都至关重要。

一百年以来,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和各类企业在寻找打入美国资本市场的正规途径,注入大量投资以打响名声。过去,他们为了妥善处理与顾客的关系,维持良好的信誉,不得不承担交易上的损失。如今,资本市场知名企业的经营模式早已不再视顾客为上帝,不再去赢取顾客的信任,而视其为一次性合作的“乙方”,没有责任感,也不强求忠诚。市场规则已被颠覆,取代了过去美国金融界长久的声誉模式。

【悦读】华尔街为何不再重视声誉

乔纳森·梅西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声誉曾经对营造高信任环境所起的作用,这种高信任环境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成功运行,对所有公司的融资交易都至关重要。本书也试图解释是什么导致那么多金融行业的公司失去了培育及维护其正直声誉的兴趣。依据传统理论,公司金融交易和资本市场是高度依赖公司及其他机构在培育所谓的声誉资本方面的能力。对于本书所关注的行业,如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资本一直都是这些商业组织在市场及交易关系中建立信任的主要机制。

市场对声誉的需求已经出现坍塌,至少这种现象发生在像美国这类监管严格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越来越依赖监管,而不是依靠声誉来保护市场参与者免遭欺诈及其他形式的权力滥用。过去的情形是,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各类公司或行业组织培育及维护组织声誉,这绝对是它们成长及持续成功的法宝。

我在此要说的是,至少在美国,这种情形几乎不复存在了,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降低人们查找他人信息的成本。反过来,这会使得参与金融市场的个体——律师、投资银行家、会计师、分析师及监管者——将其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发展个人的声誉,而不是发展他们为之工作的公司的声誉,且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值得的。

其次,至少在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看来,法律和监管在发挥着替代声誉资本的作用。如今,特别是自证券法颁布以来,市场参与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决定是否与某一特定对手从事交易时,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法律的保护,这大大减少了对声誉提供的惬意的偏好。在我看来,当前的金融危机以一个现实的实例证明,在确保合同有效执行、财产权利得到应有尊重的问题上,监管根本替代不了声誉。

最后,整个世界特别是金融世界变得愈加复杂,就连火箭科学家也在设计复杂的金融工具,这些人已经取代那些单纯的、高声誉的实践家,后者属于“老派金融帮”。

我们应该可以预见,金融服务行业的公司相对于其他监管不那么严格的行业公司,其拥有的声誉更弱。另外,在像美国这样金融服务业有着系统的、无处不在的法律体系及监管体系的国家里,金融企业不会有更强的激励动因来投资培育及维护其自身声誉。

我把传统的声誉经济学模型作为历史的基准线。其内容很直白,即公司或企业发现声誉有利可图,便理性地投入资金来建立诚实、正直的声誉,这样做可使公司或企业收取更高的价格,以便在后期获得超额的回报。该理论认为,将资源用来建立强大的声誉,能使已开发出此类声誉的企业向那些同样诚实、可信赖的客户或交易对手作出值得信任的承诺,于是,在彼此之间形成良好的商业伙伴关系。

这一声誉模型假定,公司或企业开始其商业生命时是不拥有任何声誉的。声誉的匮乏是相当严重且关乎成败的一件事,在某些商业领域尤其如此。而当一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在短期零成本的情况下得到准确评价时,声誉的重要性微不足道。人们愿意在一个报摊或便利店购买有厂家品牌、包装好的糖果,或一份报纸,因为业主的声誉对理性的购买者来说基本不重要。婴儿棒棒糖或《华尔街日报》在任何一个报摊都是同样的价格,同样的质量。

相比之下,我所感兴趣的行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才能提供其产品或服务。实际上,在这些经济部门,人力资本是参与者实际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资产。从事这类商业活动所必需的实物资产很少。在这些行业,声誉在经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商务活动中,客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观察这类企业的人力资本质量。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分析即使在历史上是准确的,在今天也已完全过时了。

不管这类企业过去是如何依靠声誉来吸引和维持其业务的,这些企业现已不再将维护声誉作为生存的法宝。相反,监管部门经常地,或直接或间接地要求发行证券的企业继续保留各式各样的华尔街服务提供商,如外部审计师、信用评级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在监管的驱使下形成了对这些服务提供商的服务需求,这些服务提供商不需要维护其声誉就可以吸引到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声誉不再是一项理性投资。

(文章节选自本书前言,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p80

《声誉至死:重构华尔街的金融信用体系》

推荐指数:★★★★

作者:乔纳森·梅西

译者:汤光华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乔纳森·梅西

耶鲁大学公司法、公司金融及证券法教授,同时也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并在耶鲁大学担任多项职务。他还是两家公众公司的独立董事,美国金融管理局经济咨询理事会成员,以及两党政策中心资本市场专门工作组成员。

金融史上的骗局

《章鱼阴谋》

作者: 盖·罗森

出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年金融危机失控前夕,臭名昭著的拜尤基金经理萨姆·伊斯雷尔遭到全美通缉。他主导了美国史上历时最长的巨额基金诈骗案,4.5 亿美元从他手中蒸发。高盛被要求为此案负责,赔偿205 亿美元,引起全球轰动。本书解析了华尔街的金融监管制度究竟有何漏洞,让一只初始资金只有60万美元的基金,在10年内扩充至4.5 亿美元。

《庞兹的骗局》

作者: 米切尔·朱科夫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查尔斯·庞兹制造了美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骗局,本书讲述了这一迷人的、极其有趣的美国商业故事。1920年春夏,庞兹承诺在三个月内让投资者的钱翻一倍,然后用后面投资者的钱支付前面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他魔术般地施展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骗术,在短短几个星期里捞到成百上千万美元。

《金融的狼性》

作者: 里奥·高夫

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收集了近25年以来金融史上的庞大骗局,从人性、心理、人格特征、金融监管的特点等角度深刻明了地剖析了骗子们的行骗动机、行骗手段、行骗借口以及他们妄想逃脱制裁的方式。作者还告诫我们在直面贪婪、背叛与谎言的时候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若一)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