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相关观点】中国还有投资机会吗 ?

文章导读: 一说产能过剩,很多人认为投资机会就没有了,其实这种看法不正确。因为我们现在是中等发达国家,还有五类产业面临大量投资机会。

p57

中国还有投资机会吗 ?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林毅夫

一说产能过剩,很多人认为投资机会就没有了,其实这种看法不正确。因为我们现在是中等发达国家,还有五类产业面临大量投资机会。

技术追赶型企业 到国外去并购

第一类,现在我们的人均GDP是7500 美元,德国是 40000 美元,德国能有那么高的人均GDP,就意味着他们的技术和产业附加值比我们高。我们还在赶超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其实我们的投资机会非常多。比如说我们要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怎么做?

既然国外已经有这些产业,而且技术水平比我们高,我们就要发挥后发优势,就是到国外去并购。那些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管是在德国、美国或者是在其他高收入国家,只要并购了以后就可以把技术引进来,我们的技术水平就能提升,我们的产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就可以提高。

这方面我们的民营经济做了不少,比如,三一重工到德国并购了一些工程机械方面的企业。我到泉州也看到一家泉州工程机械企业,是做钻机的,国内的一部钻机是50万美元,德国的钻机是500万美元,功能是一样的。这家公司去德国,发现有一家公司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人掌门,再加上经济形势不好,就把德国公司给并购了过来。

最近我到成都跑了一圈,有一家新公司专门做汽车零部件的,他们到加拿大并购了一家专门做零部件的知名公司,同样的情形是,他们是第二代、第三代企业了,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形势不好,他们经营压力很大。我们国内的市场空间还非常大,并购过来技术也就引进过来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因为我们面临新常态,我们的经济相对疲软,但发达国家的经济比我们更疲软。你并购的前提是有公司愿意卖给你,如果没有就到国外去设立研发中心,现在发达国家就业形势不太好,失业率超过10%。你去有这种技术和产业的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就可以雇佣当地非常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我最近跑了很多地方,发现有不少企业已经这么做了,比如说我们知道更多的像华为、中兴,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这种例子很多。

其实在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最近我看到南京有一家民营企业,做玻璃机械的。同样是国内的生产价格低,国外的价格高,他们就到德国一个小镇去设立研发中心,雇佣当地的科研技术人员,一下子把自己的技术水平提高了。这是一个很小的公司,做得非常成功。

再有,我们过去的招商引资很管用,因为我们中国要维持 7% 的增长。7%的增长代表什么?代表每年对世界市场的贡献率是 25% 到 30% 之间,因为现在国际上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就在3%~4%,我们即使是7%的增长,我们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13%,对世界市场扩张的贡献率就是25%到30%之间,还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

我们每年从发达国家进口那么多产品,看到技术含量比我们高、附加价值比我们高的产业,其实可以把他们吸引到国内来生产。

吸引外资到国内来生产,可以帮助他们进入我们的市场,而且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工资水平比较低,他到中国来设厂,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生产没有下降,不仅可以进入中国市场,而且还可以很快在中国设立基地,他的产品可以卖到世界市场上去,这样的机会有很多。

比如说,江苏太仓设立了一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专门吸收德国的中小企业到太仓来投资,2014年吸引了220家德国的中小企业,投资额一下子达到了20亿美元。这是很好的例子。

我觉得做这些首先要有市场,企业为主导,但是政府也要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你到国外收购,要解决资金问题,要解决外交签证的问题,解决法律、会计、金融服务的问题。

技术领先型产业 仍要政府支持

第二类,我们现在是中等发达国家,其实也有不少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已经在世界上领先了,或者说跟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差距不大了。福建有一个生产汽车挡风玻璃的民营企业,现在已经是全世界第四大厂。

这些企业既然已经都在世界最前沿了,他们的技术和产品必须自己开发,但是他们的开发其实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研究一些基础知识,产品是几篇论文;另一部分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确实需要企业自己来做。但基础科研不管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其实主要都是由政府支持的。

这些企业的研发中心可以设在国内,也可以设在国外。设在国外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跟使用者接近。为了进入当地市场,除了设立研发中心,有时候还要在品牌认知度方面做努力。处于技术领先的企业,实际上与日本、德国已经没有差距,这种情况下可以并购国际上曾经在这个产业领先的行业品牌。

在江苏我看到一家做婴儿推车的品牌企业,他的产品跟国外没有差距,但他在国外的价格卖得低了很多,他们最近收购了一家德国的做婴儿推车很有名的企业,当然还包括一些他们的设计人员,一下子利润率就高出很多。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退出型企业 :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第三类,退出型的企业。这里面包括两个部分 :

第一种类型是我们已经有品牌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皮鞋、服装、小家电。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鼓励支持一小部分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品牌、研发、设计,企业首先必须有这种能力,其次政府也必须支持他们升级。比如,要设立一些职业培训学校,帮助这些企业进入微笑曲线两端。

加工业有一部分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但是我觉得空间不大,因为用机器人替代成本比较高。我们现在也已经到了日本当年产业转移的阶段了。但转移出去有两个问题。第一,其实大部分的台资企业,港资企业,已经转移到越南等地方去了。我们大陆的企业在转移的时候比他们更为不利,因为他们是第二次转移,环境比较适应,我们是第一次转移,大部分老板在四五十岁,外语也不行。第二,转移到哪儿去?早期第一批的像台资、港资,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其实这几年越南、柬埔寨、缅甸、孟加拉,工资的水平比我们还低,但是增长的幅度一定不比我们慢,甚至比我们还快。现在已经转移到这些国家的企业,一般认为在那些国家顶多就是再待三年五年,也必须再转移一次。

因此在这样情况下,转移出去的企业我们必须帮他克服两点:第一,再转移;第二,到底转移到什么地方比较好?我认为,转移到非洲更好,年轻人很多,但要到那么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一家企业可能不敢转移出去,可以抱团出海,让我们政府跟当地政府讲好,设立工业园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转移出去的企业创造第二春。

企业转移出去以后,可以帮我们将 GDP(国内生产总值)变成 GNP(国民生产总值),附加值比较高的零部件,机器设备还可以从国内买,这种情况下会有利于我们转型升级。这里面有不少是让市场做主的,但是也需要政府发挥一定的作用。

第二种类型,我们过去的增长速度是10%,现在变成7%左右,一下子掉了30%,建筑投资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从我们国内的角度来看是产能过剩,但是它绝对不是旧的技术,因为大部分的第二种类型产业,技术其实还非常先进,在同行业里面一点不落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内确实是产能富余的,但国际上短缺,我前面讲基础设施到处是瓶颈。

应该结合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以互联互通作为抓手的,国外需要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另外一方面可以把我们的生产基地搬过去,因为到处是短缺。这样可以解决我们国内富余产能调整的问题,当然也要解决人才的问题,资金的问题,还有法律保护等等这些问题。

弯道超车行业 :大有市场

第四类是弯道超车的产业。最近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它的特征是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而且产品跟技术的研发周期特别短,几个月、半年,就可以研发出来,比如说像手机。雷军做手机只用了一年。另外,互联网、微信抢红包非常热,但是抢红包这个产品是几个人两个星期设计出来的。由于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了一个特色是什么呢?这种产品的研发是以人力资本为主,而且研发的周期特别短。这方面我们国内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有大的市场。

如果是做手机硬件的供应商,我们国内各种生产配套齐全。在国内只要研发出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所以我们有些产业确实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把这种弯道超车的可能性用出来,当然一方面企业要有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有一些条件,比如说孵化基地或者是金融支持等等。

战略性行业 :要靠中央政府投入

最后一类是战略性的产业,它的特性是资本投资特别大,研发周期特别长,像飞机、超级计算等。其实它是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原则的话,企业是不愿意做的。这种产业要存在就需要中央政府的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能不能做一些事?地方政府搞一些投资,让地方政府多做一些事。这些战略性的产业想要落地在什么地方,其实有很多外部因素,因为有很多配件,需要其他产业配套。那些配套的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是有好处的。

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我们的回旋空间非常大,而且我们有利的条件、稳增长的措施很多,只要我们在认识上是正确的,不要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左右,利用好我们的现有条件,保持 7% 的增长,在工作当中力争7% 以上完全有可能。

(本文据林毅夫在2015年5月4日北大国发院举办的“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朗润园的观点”研讨会上演讲整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网络编辑:若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