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融合创新是实现制造强国的理性路径】

文章导读: 即使业界人士对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三期叠加”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仍然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艰难深感焦虑和不安。

融合创新是实现制造强国的理性路径

——评顾雏军《中国制造 2025 需要新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世贤

即使业界人士对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三期叠加”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仍然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艰难深感焦虑和不安。现实的情况是,低端制造业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而流向东南亚国家;高端制造业则因美欧等国的再工业化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吸引而向发达国家回溯。中国制造业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我们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国际分工中的低端锁定,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中国制造2025》的正式推出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但应该寻找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来达到最终的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果把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格局作为横坐标,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作为纵坐标,来分析中国工业未来的转型升级路径,那么,融合创新应该是理性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使我国企业通过模仿创新取得了快速的技术进步,缩小了同先进技术的差距。但随着技术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模仿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自主创新的迫切性越来越大。当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实则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是,全球制造业升级的技术路线已经为发达国家所设定,我们很难另辟蹊径走完全自主创新之路。而且,《中国制造2025》只给出10年时间,10年内真正的自主创新完全实现产业化成果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几乎不可能。事实上中国高铁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升级正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所获得的成功。把跟踪模仿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的融合创新应是一条理性的路径。

按此逻辑,“引资购商”是融合创新的最佳实现路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3.0版本,在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加快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在合理推动中国国内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就中国进一步的开放空间而言,高端制造业需要通过“引资购商”整合先进技术,融合自主创新的技术,则可以在整体上占据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久违的顾雏军先生在其《中国制造 2025 需要新思维》一文中全面论述了“引资购商”替代“招商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其基本思路是:培育自己强大的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跨国企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必须抓住技术创新的“追赶窗口”,运用“引资购商”战略,整合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构建我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这应该是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可行思路。

“引资购商”是一种全球视野的理性选资并购,在并购中通过融合创新,形成整体技术优势并直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抑或是中国制造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

天地转,光阴迫。10 年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 3650 天,我们需要只争朝夕的精神,通过选资并购,融合创新,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网络编辑:若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