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内蒙古巴彦淖尔不唯GDP打造绿色发展模式获赞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双河区,有着百年村史的万丰村,经过就地城镇化改造后,简直成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曾被誉为“八百里河套”和“塞外粮仓”,经过近几年来的产业改造,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一绘到底

【区域·城市】巴彦淖尔的绿色政绩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朱日岭 | 内蒙古报道

“我的农家小院决不和你的楼房换”,万丰村村民语气里有一种自豪。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双河区,有着百年村史的万丰村,经过就地城镇化改造后,简直成了一个世外桃源:背山面水,绿荫环绕,鸡犬相闻,属于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以“塞外水城”为主题在央视播出形象广告。这里曾被誉为“八百里河套”和“塞外粮仓”,经过近几年来的产业改造,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塞外粮仓的痛苦挣扎

黄河在进入内蒙古高原后,水流突然变缓,在八百里河套平原内千回百转,留下无数湖泊水系,蒙古语称之为“巴彦淖尔”。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在农业文明时代,河套地区因农耕文明发达被载入史册。但近十几年来,河套似乎被人们所遗忘,在内蒙古的14个盟市里,占据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市经济总量长期排名靠后,城市建设也落后于其他盟市。八百里河套,千万亩良田,比不上鄂尔多斯一个县,巴彦淖尔市财政收入最多时也未超过百亿元。

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对河套百姓而言是利好消息,但对地方财政而言却并非如此。2006年后,农业税被取消,农业不再为地方财政做贡献,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巴彦淖尔而言,改变发展路径成为政府面对的艰难抉择。一段时间内,巴彦淖尔也曾产生大力上马工业项目的冲动。

“在内蒙古曾经大上煤化工的年代里,巴彦淖尔的干部群众还是守住了底线,要不然塞外粮仓早成了一片烟囱!” 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辩证地看,在上一个十年发展黄金期,巴彦淖尔的落后,反而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保护!农业为主的巴盟,农民该富,政府该穷,一旦反过来,环境必受破坏!”

不唯GDP的提出,对于巴彦淖尔来说是一个喜讯。面对1000多万亩优质农田、1000多万亩美丽牧场以及3000万亩森林和湖泊,一味追求GDP增长,事实上是对环境的一种破坏。

转型不能完全转向工业化,在以农业为主的巴彦淖尔也可以有另外的转型方向。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巴彦淖尔选择了绿色发展之路,千万亩良田与千万亩草场是取之不尽的聚宝盆,是百姓富裕的根本。只有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实现天人合一的发展模式才能让巴彦淖尔永远保持活力。绿色有机农牧业、清洁能源、黄河旅游等产业成为巴彦淖尔的主要产业。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悄然投建。

河套文化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天然造就了这里的旅游优势,巴彦淖尔要让这里的好山好水产生绿色价值。

经过几年的打造,2014年,巴彦淖尔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2015年年初,市长段志强向巴淖尔干部群众宣布:巴彦淖尔在赶超崛起的道路上实现了精彩跨越。

获得称赞的绿色发展模式

位于黄河总干渠边上的巴彦淖尔临河区九庄新村四周环抱着绿树与农田,337户人家住在干净的小区里。全村6个生产小组,1307人组建了鸿德农业合作社,以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农民住宅小区、旅游观光四位一体的模式建设起了新农村。陪同记者而来的双河镇干部介绍说,在巴彦淖尔因地区特色而建的各类新农村数不胜数。市委宣传部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近三年来,巴彦淖尔集中整治、改造192个旧村,11个镇获批国家重点镇,23个镇获批自治区重点镇。

巴彦淖尔的GDP不是第一,财政收入不是第一,但2015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巴彦淖尔2014年全年产粮食66.7亿斤;羊饲养量首次突破2000万只,出栏1090万只,居全自治区第—;有机奶产量达到17.5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

巴彦淖尔也有工业,在发展冲动的年月里也上马过化工和重工业项目,但随之开始重视农牧业深加工和绿色能源产业。2014年,巴彦淖尔首个特色农产品葵花籽在渤海交易所上市交易,番茄、籽仁产业被列为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农畜产品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风电装机累计达到225万千瓦,光伏发电累计达到65万千瓦,风光电占电力装机近60%。

每年从8月份开始,巴彦淖尔市种植的17万亩番茄和9万亩青红椒就会陆续进入采摘旺季,这些农产品由中粮屯河、泰顺、鸣兴等龙头企业加工成番茄酱、脱水菜后,漂洋过海销往国际大市场,主要出口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全市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155个、绿色食品101个、有机产品18个,企业已建设“三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60万亩,其中有机特色种植面积 280万亩。

2013年3月2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履新不足三个月,即来到巴彦淖尔考察,走进田间地头。此次考察给王君书记留下良好的印象,他强调:巴彦淖尔要努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不断加快富民强区进程,推动传统农牧业新型化,争当全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排头兵。

时隔一年,2014年4月9日,王君书记再度考察巴彦淖尔,他表示,“变化很快,亮点纷呈”。在了解了九庄新村在“十个全覆盖”上的创新后,王君强调:一部布署、九分落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念,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一个思路一抓到底、一张蓝图一绘到底。

4个月之后的初秋季节, 2014年8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率自治区推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检查组,来到巴彦淖尔市。王君书记沿着黄河总干渠溯流而上,在20里黄金水道上观看两岸绿树吐翠,百花盛开,游人垂钓嬉戏,他乘船一路行至九庄新村上岸。

观摩检查组认为,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重要讲话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见到了新成效,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足、精神状态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巴彦淖尔的绿色发展模式十分契合内蒙古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在内蒙古“五个基地”和“两个屏障”建设中,巴彦淖尔处在非常重要的节点上。作为“呼包银榆”经济区的重要一员,巴彦淖尔的绿色发展模式也是对区域经济的有益补充。

“就地城镇化”让“水、绿、文化”相融

巴彦淖尔城市发展落后于“呼包鄂”三市,政府所在地虽然叫做“临河”,却并未与“黄河”发生关系。受到“总干渠”(俗称二黄河,是灌溉土地的水渠)和多条铁路线的阻隔,临河一直与大黄河保持着相当距离,人们调侃地说:临河不“临”河。

城市无水就无灵性,不仅如此,在市区南面“总干渠”与大黄河之间的双河镇虽与市区咫尺之遥,却难享城市的便利。2011年,巴彦淖尔市委和市政府决心跨过“总干渠”和铁路线的阻隔,让城市向南发展。

巴彦淖尔创新思维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城市改造大可不必看成是卖地建楼,巴彦淖尔的城市建设理念是:沟通水系,培植绿洲,还原文化,在城市整体布局下进行合理拆建,范围内百姓就地城镇化,改造和保留人文载体,增加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以“水、绿、文化”为主线建设草原水城、塞上绿城、河套文化名城。

在政府领导的强力推动下,国有企业北辰集团等几家有实力的投资商被引入,更具长远发展眼光的企业集团的先后跟进使城市改造速度加快,但这座城市的真正变化还是在2013年之后。

2013年8月,一座横跨总干渠和铁路线的大桥落成通车,双河镇成为市内三区之一,双河百姓成为城市人,10分钟进入市内核心区。与大桥相连的金川路一直通至沿黄公路,这条大街是城市新的主干道,把城市的视线连接到了大黄河。随后,临河开始在“二黄河”两岸进行景观绿化改造,形成“塞上明珠”、“城市记忆”、 “黄河文化园”等多个景点,形成了总干渠景观大道,总干渠也成功晋级为“黄金水道”。

大桥连通之后,适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临河要想真正实现其“水城”、“绿城”、“文化名城”的梦想,必须做好其第三区“双河区”的改造工作。这是城市与“大黄河”连接不可跨越的区域,是黄河“水、绿、文化”与旧城区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所在。

巴彦淖尔一位主管城市建设的官员介绍说,新的城市建设遵循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原则,双河区内2万村镇百姓就地实现城镇化,充分利用两河之间肥沃的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围绕旅游、养殖、餐饮等行业,发展出一批本土特色的农家乐、乡村人家、采摘园,这样既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应运而生的旅游业

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三城是同处于北方交通大动脉——京藏高速、京兰铁路上的城市,呼和浩特是省府所在地,包头是重工业城市,人口都在200万以上。

巴彦淖尔人口176万,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稳定且相对集中。以绿色发展模式为基础,以便捷交通为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巴彦淖尔的又一选择。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巴彦淖尔下功夫对青春湖、水源湖、镜湖等湿地水系进行改造沟通,总干渠两岸景观也初步形成,2013年12月31日,总干渠与大黄河之间4637.6公顷的控制范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临河国家黄河湿地公园”。

更为利好的消息接踵而来,2014年,双河区两河之间的区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于今年提出:用3年时间打造14个品牌旅游景区,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建设水平。双河区的这个4A级景区成为自治区打造的14个品牌景区之一。

巴彦淖尔旅游局规划科戴春雷介绍,双河区国家4A级景区目前正在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景点,还有一些文化设施和载体正在兴建。记者还得知,在城区内发展旅游产业正在受到巴彦淖尔市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市里20个局办单位新成立的“品牌景点创建领导小组”已开始紧锣密鼓的工作,段志强市长任小组组长。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市长段志强在近期的一次市长办公会议强调:巴彦淖尔要形成“大旅游”思想。要充分认识到“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城市建设”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全力加快旅游业发展,发挥带动效应,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已接待旅游人数168万人次,旅游收入17亿。总干渠端午节举办赛龙舟活动,当日游客达25万人次。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若一)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