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央行副行长:一带一路将激发人民币国际化市场诉求

文章导读: 7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交通银行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欧、美、亚多家智库协办的“2015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在人民大学举行。

潘功胜:“一带一路”的实施将会激发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市场诉求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见习记者 何方竹) 7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交通银行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欧、美、亚多家智库协办的“2015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在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李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务院参事夏斌,还有来自欧、美、亚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陈雨露校长代表课题组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的五个核心结论。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目标基本实现,人民币很有可能在两年之内超越日元,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据课题组测算,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从2009年底的0.02,已经提高到2014年底的2.47。同期,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主要国际货币的份额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初步匤算,截止今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预计为2.9,人民币与日元的差距不足一个百分点,与英镑的差距大约为两个百分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特别是资本账户稳步开放等政策实施,人民币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指日可待。

二是“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物品,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历史担当。

三是“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两大战略存在内在一致性,必然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四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应当从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四个方面寻求有效突破。

五是“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靠国内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同时在国际上寻求共商、共建、共享的最大价值观公约数。

潘功胜行长指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会激发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市场诉求,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领域和范围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托更加稳健、开放的中国经济,在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协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预警,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李若谷行长强调,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与否并非紧密相关,其关键在于中国需培育强大的制造业以及质量、技术、品牌、销售渠道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宗旨,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为人民币的区域使用和推广提供了更广泛、更便利的机会。

李扬主任认为,当前人民币的国际计价、交易、支付功能推进较快,而作为储藏与避险货币的核心功能尚需发展。一方面需要在国内完善可靠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有深度、有弹性的债券市场与有效率的金融支付清算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在国际上承担提供公共品的责任,包括保障和平与安全,建立并维护一套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货币体系、贸易协定、投资规则)以及建立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这三方面。

夏斌所长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实际发端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对以美元为中心的旧国际金融体系的不满。我国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坚持三项原则。首先,应寻求未来大国间的政治平衡、维护当前世界经济格化趋势及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其次,应顺应国际金融秩序改善的过程,沉住气、顺大势、造大势,通过多边合作方式以渐进的态度去改造世界经济、金融秩序。最后,中国必须适应本国经济、金融转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经济增长缓速、结构转型及前期政策风险暴露三期叠加的背景是人民币国际化中决策层面临的严峻现实,资本项下的开放程度是核心挑战,比较稳妥的办法是选择渐进的、逐步逼进的、水到渠成的策略,在梳理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开放步骤,同时做好资金流总量的约束和监控。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若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