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洛阳嵩县巧用山水解困局:旅游业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嵩县总面积300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版图第三大的县,其中95%是深山区,4.5%是浅山丘陵区,0.5%是河川区,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全县总人口60万。

【区域·城市】洛阳嵩县:巧用山水解困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振华| 河南洛阳报道

洛阳市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区,因嵩山起脉而得名。嵩县是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者,拥有“全国卫生县城”、“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最美的地方”等称号,也是全国十大产金县之一。但嵩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一直在河南省下游。

守着金山要饭吃

嵩县总面积300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版图第三大的县,其中95%是深山区,4.5%是浅山丘陵区,0.5%是河川区,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全县总人口60万。境内伊河、汝河、白河分别流入黄河、淮河、长江,一县跨三大流域,国内罕见。嵩县林地面积达到3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9%,拥有天然中药材1300余种,有“天然药库”之称。

嵩县已探明矿产46种,金属矿产有金、银、钼等,非金属矿产有萤石、石英、钾长石等。金矿储量较大,已探明黄金储量100吨,远景储量500吨。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嵩县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嵩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商相伊尹的诞生地,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赞美过这里的山水,嵩县还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故里。

但由于山水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观念陈旧等原因,嵩县一直是个贫困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现有重点贫困村95个,贫困人口2.16万户,7.02万人,占洛阳市的1/4。

拥有丰富的资源,却过着贫困的日子。这个“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尴尬局面一直困扰着嵩县的干部群众。

四大战略助嵩县脱贫

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嵩县一直以来就遵循这个理念,具体的办法变了又变,但嵩县依旧没有摆脱贫困。一些嵩县人舍家离乡,外出务工,但无专长、无技术,往往出死力不挣钱,还留下了无人看管的老人孩子。

嵩县有资源,有人员,为什么1+1的结果会小于2?

对此,嵩县的干部、群众都在反思。客观上,确实存在基础差、底子薄、位置偏、交通不便的情况。主观上,则存在因循守旧、主观决断、步调不一的现象,甚至出现了“等靠要”的惰性。

2014年9月,带领嵩县走出困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落在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身上。

嵩县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嵩县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嵩县脱贫这道题该如何破解?

县委书记徐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绿水青山是嵩县最大的资源,是金山银山,我们把它们破坏了,就是罪人;我们把它们利用好,嵩县才有希望!”

在认清山水依然是嵩县的希望和潜力,生态依然是嵩县的资源和优势后,生态立县成为新一届县委政府不变的选择,保护山水,发展生态则是不变的首要战略。同时,工业强县的战略也不能变,但发展绿色工业,工农结合,拉长产业链条,被确立为努力的方向。

旅游是“无烟工厂”、朝阳产业,发展旅游可以带动基础设施改善,带动农业、工业与商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因此,旅游带动的战略不能变,但发展旅游的力度和广度要变,带动的功能要更强大。

水、电、路、文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是与干部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也是保护生态、美化山水,发展工业、旅游业的基础,更是凝聚民心、激发动力的关键。民生为本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准则和目标。

于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带动、民生为本”的四大战略。

生态与发展:鱼与熊掌可兼得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嵩县在“四大战略”的驱动下,发现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实现鱼和熊掌的兼得。

在嵩县车村镇陈楼村核桃种植基地,已经进入盛果期的核桃,挂满枝头。树下,一群群土鸡正在啄吃青草和虫子。

这片生态园的主人张会果告诉记者:“原来,这片地辛苦一年,每亩地收入几百元就已经不错了。这几年,核桃市场一直很稳定,一亩地至少收入5000元,加上养鸡、种植中药材和旅游接待的收入,那就更可观了。”

近年来嵩县抓住核桃市场比较稳定的机会,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业,全县种植核桃20万亩。核桃种植不仅绿化了山坡,改变了生态,也增加了收入。

在田湖工业产业园,县里通过招商引资,正在投资兴建妙有核桃油加工企业,企业建成后,可保证全县核桃的销路,农产品提高了附加值,也为县里增加了税收。嵩县农业局局长崔小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县里已经建成和正在建的生态园、采摘园、种养殖基地有100多个。”

顺势药业有限公司是嵩县上世纪60年代兴办的众多企业中硕果仅存的一个。它依靠什么生存?顺势药业董事长何广政在他的产品展示室,拿着柴胡样本和柴胡口服液产品对记者说:“我们就是靠着嵩县地道的中药材和做实在人、制实在药生存的。”

利用好嵩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不能仅靠采挖野生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深加工,才能把中草药真正做成产业。

柴胡属嵩县一大特产,年产3.5万公斤。此外,桔梗、血参、皂角、银杏、山茱萸等中药材种植面积也逐年增长,已初步形成规模。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河南豫博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洛阳市人康食品有限公司、洛阳市昊禾食品有限公司等中医药企业落户嵩县,围绕中药材生产中药、饮片、饮品等产品。

嵩县拥有丰富的金、钼矿产资源,但目前金、钼价格进入低谷,企业陷入困境。嵩县引导企业进行规模和技术升级,降低产能消耗,降低产品成本,等待市场回暖。

拉长矿山产业链是嵩县发展工业的重中之重。在开拓者钼业公司,记者看到已经生产好的高纯超细二硫化钼产品正准备发往巴西、美国、荷兰和意大利等地。全世界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只有5家,开拓者钼业公司排名第三。该公司通过与中科院等科研部门合作,注重技术的自主研发,对钼精粉进行深加工,不仅生产二硫化钼,还在国内成为第一家从钼精粉中提取金属铼的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陈志鸿介绍说:“现在的钼精粉价格每吨在6万元左右,加工成二硫化钼后每吨价格在12万~24万元之间,如果再从中提出金属铼,每公斤价格可达65万元,明年公司金属铼的产量将达到10吨,仅此一项产值就达6.5亿元。”

在嵩县产业集聚区饭坡园区,洛阳氟钾科技公司、中金公司嵩源冶炼厂、洛阳氟兴科技公司、天疆精细化工公司等企业围绕萤石深加工形成循环工业经济。据产业园区书记雷自强介绍,整个产业园区形成了循环工业经济,产品或副产品相互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相互利用,对矿产品“吃干榨净”。目前该园区与中科院、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合作,利用高科技打造氟化工产业基地。

依托技术建设绿色矿山、绿色企业已经成为嵩县工业企业的共同追求。

旅游业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2020年,全国实现脱贫达到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对于嵩县来说是紧迫的。

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的发展一直受到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较差、耕地面积较少,土壤条件差等因素的制约。2011年该村有贫困户134户41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5847元低3047元。

天桥沟村坐落在美丽的5A级景区白云山脚下,旅游带动群众纷纷在街道两旁开起了宾馆饭店。全村308户人家,有87户经营餐饮住宿,18户办起了土鸡养殖场,28户开起了农家宾馆。从去年开始,天桥沟村按照绿、亮、净、美、畅的标准对全村房屋、道路及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天桥沟村的变化让很多企业盯上了这块风水宝地。河南绿色阳光有限公司在这里建起芳香谷薰衣草种植基地,林安汽车城在这里打造自驾游营地。天桥沟村主任王建立对记者说:“村里现在大部分家庭盖起了小洋楼,公园建得不比城市的差,就连四五十岁的妇女在家门口一个月也能挣上2000多元了,大家伙都比着干,美丽乡村不仅让我们村美,更是让我们心美呀!”像天桥沟这样靠旅游带动,实现脱贫致富的村庄在嵩县还有很多。

嵩县是河南省生态旅游大县,已开发5A级景区白云山,4A级景区天池山、木札岭,3A级景区卧龙谷及国家湿地公园陆浑湖等。嵩县近年来先后获得“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最美的地方”等称号,已成为中原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去年以来,嵩县继续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来抓,围绕“提升、建设、营销”做文章。白云山是洛阳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个核心景区之一,去年嵩县和瑞贝卡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由后者正式接管白云山,聘请英国阿特金斯公司领头成立规划团队,全面推进白云山大开发。目前,已投入各类资金近7亿元,五大类,31项提升工程全面实施。新建五星级主题酒店、四星级度假酒店项目已经启动。景区内燃油车全部换成燃气车,实现环保运营。

县长宗玉红对记者说:“嵩县山水资源好,空气质量好,人又实在。我们财力有限,只有一步一步来,只有经过不断地努力,把环境建得更美,让游客来了舒心,群众就会有钱挣。”

嵩县正在实施“5725工程”,今年,嵩县要重点打造5个特色小镇、7条精品线路、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通过绿化、亮化、美化,实现“生态人居舒适、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和谐”的目标。

嵩县除了利用产业带动,工业带动、旅游带动外,还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搬迁式移民扶贫是嵩县创造的经验,既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可以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嵩县准备利用4年时间,完成16个乡镇95个贫困村区域连片扶贫攻坚任务,集中力量、资金和项目,对200人以下的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对200人以上的自然村的道路、饮水、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提升,培育致富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再用两年时间,对全县剩余贫困地区继续实施整村推进,使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实现收入倍增目标。力争每年减贫1.2万人,到2018年实现扶贫攻坚大头落地,到2020年全县实现整体脱贫,摘掉贫困县帽子。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萌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