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学者:京津冀协同发展慎用投资拉动模式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终于让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落地。

【洞见】学者建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慎用投资拉动模式

“6年42万亿投资”传言不实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北京报道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终于让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落地。与此同时,“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投入42万亿元”的传言也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随后,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司局没有做过类似的测算。

虽然是一场闹剧,但这也反映出了当前各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注和期待。如何协同发展?钱从哪里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应慎走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拉动模式。在不搞大规模投资的基础上,多进行产业间的重新配置,这样更有利于京津冀的发展。

“6年将投资42万亿”?假的

5月7日,有媒体爆出财政部为京津冀一体化开出了“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的“预算表”,同时加上熟悉京津冀协同发展方案的人士透露42万亿元投资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加上能源、产业流动等带来的投资效应,京津冀可能撬动的资本将达百万亿元。这迅速在资本市场上掀起波澜,当日京津冀概念闻讯爆发,近10只股票涨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没听说过这个测算,财政部不会单独针对京津冀这一个区域做投资预算,而是会在一个区域的环境、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项目中,进行适当倾斜,过后可以计算共投资了多少钱。”

钱从哪里来?或靠撬动社会资本

今年年初,燕郊、北京之间开通K7782次列车,早7时25分从燕郊出发,7时52分准时到站北京,31公里的历程,用时27分钟,票价9元。这趟列车是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最实实在在的体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京津冀一体化的落地将给该区域的交通发展带来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按照河北省的计划,仅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今年计划投资407亿元,新增通车里程350公里,到年底总里程达到6238公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在交通一体化发展方面,交通运输承担着重要责任,主要体现在国道、省道、铁路和港口、机场等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其中,第一批启动建设的有99个项目,有些正在启动中,有些正在建设中。而交通只是基础设施的一个方面。

蛋糕诱人,但是投资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利益,政府投资不可或缺。京津冀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财政将出多少引人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估计京津冀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大头”也不会是来自财政预算,主要是依赖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

“产业投资应当主要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运作。基础设施项目中,一些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可能要依赖于财政投资。依赖于‘使用者付费’能够维持全生命周期盈利的项目可以通过单独的民间资本运作。介于两者之间的都可以推广公私合作(PPP)模式。当然,凡是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政府的监管都是不可或缺的。” 汪德华说。

首都经贸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祝尔娟也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必全由政府垄断,应引入国际和民间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最佳的投融资方式是政府主导,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并获得运营收益,对于将收益再投资于新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企业,政府宜给予税收减免等。

如何发展?学者建议产业重新配置

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京津冀不应该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的传统发展模式,要走类似长三角和珠三角那样的企业投资和市场投资模式,在企业和产业之间进行资源配置。

袁钢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基础设施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是依赖政府调动资源的权利,即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担保牵头设立大规模项目,让各类银行都向某个项目投资上千亿的钱,但是投进去之后这些工程或许会因各种原因开不了工,“这些工程都太遥远了,可能要到10年以后。因为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

为此,袁钢明建议,京津冀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是周期短、规模小、能够分段很快运行实现的,长周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都应该减少压缩,以避免出现中长期基础设施因投资周期过长、投资收不回的情况。

“应该在京津冀的城市间建立一种城镇群的关系,发展已有基础设施、主干设施的互联互通的建设,使得城市间的互相配置和协作能够开展起来。我认为在不搞大规模投资的基础上,进行产业间的重新配置,更有利于京津冀的发展。”袁钢明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时间轴

1982年

“首都圈”概念出现

“首都圈”概念首次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保定被分到了“首都圈”两个圈层中的外圈,与承德、张家口、沧州并列。

1986年

河北提出“环京津”战略

河北提出了“环京津”战略,试图依托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带动河北。

1996年

“首都经济圈”:2+7

《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及“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它的范围是“2+7”模式,即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和沧州7个市。

2001年

“大北京”规划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主持了“大北京”规划,这通常被认为是京津冀一体化合作的开始。

2004年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

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范围变为“2+8”模式,在“2+7”模式基础上增加了石家庄。

2011年

“首都经济圈”概念提出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正式提出了“首都经济圈”概念: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4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加速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2015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出台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

编辑制图:《中国经济周刊》采制中心


(网络编辑:萌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