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日立中国总代表:在华销售额占全球11% 成最大海外市场

在2008年金融风暴和日元升值双重危机下,松下、索尼等各大日本企业均陷入亏损,日立亦在其中。此后,日立持续进行“翻身”大战,高调宣布退出家电领域,将主要力量迅速集中至以IT和社会基础设施为核心的领域。

【人物】小久保宪一:日立在中国为何能成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北京报道

提前5分钟到达专访地点、正式的着装、非常认真客气地招呼,一头白发的日立集团中国总代表小久保宪一,以日剧中经典日本企业家形象出现在记者面前。

今年4月,这位已经在中国市场工作30多年的老兵接受了一份新任务。

日立集团近日宣布,将从2015年4月1日起,在美洲、中国、亚洲/太平洋、欧洲/俄罗斯/中东四大区域任命日立集团总代表。各总代表除负责制定战略方针、推行本土化、加强经营资源的有效应用等,还拥有对前景看好的新业务领域进行投资的权限并对投资回收、损益负责。这意味着日立让各个大区的总代表们发挥指挥官的作用,并立下军令状。

大象悄然转型

——中国是日立最大海外市场

“去年6月份,日立集团高层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全球战略会议,大家一致认识到中国市场对日立的重要性,已经明确了要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的部署,其中楼宇、金融、健康和智能物流将成为日立中国重点推进的领域。” 日立集团中国总代表小久保宪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作为第一家在中国“落户”的日本企业,1979年日立在北京成立了事务所。也是那一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久保宪一加入了日立。

在2008年金融风暴和日元升值双重危机下,松下、索尼等各大日本企业均陷入亏损,日立亦在其中。此后,日立持续进行“翻身”大战,高调宣布退出家电领域,将主要力量迅速集中至以IT和社会基础设施为核心的领域。

从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再见到这家昔日的“大象”企业,它悄悄地化整为零,把产品线覆盖到交通、楼宇设备、建筑机械、产业设备等领域。

“中国有太多的消费者对日立电视比较熟悉,这成了日立品牌的主要代表形象。但实际上日立成立之初主业是各类基础设施相关的产品,以及对各种产品进行控制的系统技术。这慢慢演变为我们所说的,由基础设施产品与IT融合而成的‘社会创新事业’,这是现在的日立。”小久保宪一感慨道。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院长陈言表示,日立是最早进行转型的在华日企,当年除了家电领域外,日立还把触角伸展到中国正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随着中国家电消费市场的兴起以及中国政府提倡的国产化方面的合作,日立抓住中国内需会进一步扩大,电梯、建筑机械、铁路建设等市场充满潜力,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走出巨亏的困境,成功进行了转型。

截至2014年3月底,日立在中国已拥有177家集团企业,正式员工约46400人。2013财年(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日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约671亿元,占日立集团全球总销售额的11%,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

在华工作30多年的“中国通”

——以技术押宝健康管理和城镇化领域

和其跨国企业的喜欢空降不同,精明的日企在选择中国市场的领导者的时候,经常都是选择“中国通”担任决策者。因此,很多日企的领导者都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科班出身的小久保宪一更是如此。

他在过去30多年里,基本跑遍了中国的各大城市,对中国市场和需求有独到深入的理解。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不能原样照搬,需要根据中国独特的条件、使用特点进行开发。这就需要由了解中国国情的人向相关人员传递必要的知识和信息,这也是我的工作之一。”小久保宪一说。

他很看好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日立近年也押宝医疗器械领域,选择了走IT与设备融合的道路,和许多三甲医院合作,推出“医院联合体制”概念,提供设备给医院。日立计划将在日本开展的电子病历等业务推向中国,实现电子病历信息的共享,为医院提供解决方案,提供贯穿整个医疗健康循环(预防、检查、治疗、预后)的一条龙服务。

同时,小久保宪一对中国经济非常看好,非常关心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更广义的城镇化进程。

小久保宪一表示:“我们既可以提供单品,也可以提供系统。比如在IT的基础上,对城市整体的用电情况进行管控,合理调配。也可以通过IT对电梯、空调、照明等进行综合高效的管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IT技术对各类单个产品进行整体控制,最终在减少污染、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节能,打造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对话小久保宪一:

我们在华的销售单值超过西门子和GE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跨国企业在中国争芳夺艳,各显本色。日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小久保宪一:我认为日立是世界少数同时在社会基础设施和IT领域拥有实力的企业,这些年日立的ATM机、电梯、水处理、电力设备等等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一就是靠事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做了很好的减法;第二则是加强核心事业的延展和深化。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日立在中国的业务,和老牌欧美企业西门子、GE有很多重合相似之处,日立如何面对竞争?

小久保宪一:这两家企业都是非常著名的企业,但我们在华的销售单值超过西门子和GE在中国的销售,简单比较我们的产品线和他们不同。日立以IT技术为依托,从能源、物流、交通、医疗等多角度,正在打造新一代智慧型城市基础设施的产品与技术。

《中国经济周刊》:您在中国已经工作30多年了,您认为在中国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小久保宪一:中国经济两位数的增长时期已经过去,从数量的增加开始向追求发展质量转变。每当中国有新的经济政策出现时,日立总会根据这一政策迅速调整和布局它的业务。这亦是其能够迅速判断中国发展机遇,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内陆城市的建设,将为中国带来一个新的市场、新的发展机遇,只有更多地接触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才能获得成功。


(网络编辑:若一)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