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正文

成都已是我国私车第二城 仍未采取限购限牌等措施

文章导读: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多数城市已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加剧,探索一条全新的生态城市发展之路亟待破题。一直以来,成都拥有不错的生态基础,而成都的生态城市建设让成都成为生态之都、健康城市的典范,也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首选之地。

QQ图片20140722160530

成都,生态之都

经济网讯(记者 宋爱民)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多数城市已处于“亚健康”状态,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加剧,探索一条全新的生态城市发展之路亟待破题。一直以来,成都拥有不错的生态基础,而成都的生态城市建设让成都成为生态之都、健康城市的典范,也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首选之地。

水城都市,以水为美  治水护水亲水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在这里交织成一张密网,都江堰来水呈扇形穿过成都平原,从而形成了成都这样一块“天府沃土”。成都平原的文明进程,从某种角度上讲也可以说是蜀人治水的过程,中国历史上的五次大的治水高潮均发生在成都地区,无论是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鳖灵治水还是秦初李冰父子建都江堰和穿成都二江、文翁治沱开湔江、高骈改府河水道,都谱写着成都平原的悠久水历史,从而更加体现出优良的治水传统和悠久的治水历史延续着宜居城市的千年文脉。

成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都江堰的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而今,仍然供应着成都1600万人口日常饮用水。记者来到都江堰最大的水库——紫坪铺水库,一下车就明显感觉到一阵凉爽,举目望去,水碧天蓝。据成都水务局水域管理处处长郭浩介绍,水库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饮用水二级标准,在下游的各出水断面也完全达到三级。为保护水源水质,政府在下游河道两侧严格按照标准划定了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在这条取水河道流经的区域内,不允许进行工业生产,以牺牲区域经济发展开展水源保护。

成都作为全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它的水治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治水的决心也下得非常大,“关于治水,成都还算醒得比较早的”,成都市水务局副局长龚志彬对记者说,在治污上,成都在截污和取缔非法排污企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成都有21个工业园区,把企业集中转移到园区发展,在园区内配套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污水问题。对于整改无望的企业采取关闭措施,去年成都市关闭了200多家因排污浓度浑浊而导致河流污染的石材企业,同时对允许其在园区外发展的资源企业进行实时监测。

为充分达到用水循环,切实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成都还进行了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龚志彬说:“采用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成都是走得比较早的,并且是比较彻底的一个城市,市区内的雨污分离管道覆盖率已经达到95%。”从都江堰水源头到城区,记者走访了城郊、城区的几条河流,发现河水干净,两岸的绿化和公共设施很到位,时有附近居民在河边散步。可以看出整改非常有效,已经看不见污水向河道的直接排放。

在污水处理中,种植业所用的化肥污染又是一大难题,关于化肥造成土壤和水质的化学污染,成都实施了严格的处罚与监管,学习欧洲的先进技术,使农业距离河道一定的范围,对污染物进行中间环节的处理,以达到对水质量的保证,“我们还鼓励集中养殖,便于污水处理,并争取达到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实现零排放。”龚志彬说。

城市与水的关系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岸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在《成都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插图中,记者发现,成都的城市田园化建设总是围绕在河流周围,岷江流经成都形成的锦江、金马河、南河三大支流,目前正在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廊道,其中锦江生态文化廊道有望在今年完工。“结合水环境治理,着力塑造生态风貌,深入挖掘成都博大厚重的水文化底蕴,规划打造一批大型水面、湖泊湿地,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憩游乐场所,创造更加惬意的生活环境。”这是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的水生态建设理念。

林中都市,田园人居  打造都市生态链

一个城市的活力来源于一个城市的布局,成都从“顶层设计”入手,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构建新型空间关系,用大开大合的气魄勾勒出城市的格局:以城市中轴线为发展主轴,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发展双核,走廊展开、组团发展,构建起“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形成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市+7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的城镇骨架,并着力打造169个特色镇和约2800个农村新型社区。这个规划中,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将承担起实现成都城乡一体、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成都对各区域进行功能板块自然分割,生态绿廊、中央公园、城市绿环、社区公园、观光绿道,形成优美的城市界面,目前成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7. 8%。“公共绿地只增不减,建筑面积只减不增。”在成都的“北改”项目中,纯绿地覆盖量将最大限度地铺开。依托骨干路网和各级支路密集建设小型林带,成都都城形成星罗棋布的街头绿地,让居民推窗见景、出门进园,构建成自然灵动的新型城市田园人居。

从成都市上空俯瞰,一条长达80公里的生态绿肺,环绕在成都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及周边,这133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区,有多个湖泊和湿地,它们串联成了一条绿意盎然的“翡翠项链”。这就是成都初现规模的环城生态区,这条设计在成都“家门口”的生态环,将成都的中心城区包围其中,勾勒出中心城市的边际,限制了城市的无限扩增,同时也带给人以原生态感官体验,使城市更加宜居舒适。

成都环城生态区对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避免因城市一味地“摊出去”和无序发展而导致环境恶化的恶果。在城市最需要的时候和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这样一条“翡翠项链”完美地诠释了环境和人的关系,和谐发展,和谐存在。去年,四川省市两级人大全票通过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并公布实施,以地方立法严格规划控制,强化土地用途管理,确保这片城区最大面积的生态空间永续存在。这次立法也是成都市立法速度最快的,也是近年来唯一一次出现的省市两级全票通过的法案。

有了环城生态区的成功经验,成都在打造新型城镇化之初便开始设计每个城镇之间的“生态绿带”。以龙门山为和龙泉山为屏障,以环城生态区为纽带,以城市发展走廊之间的绿地为隔离,把成都分隔开来。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介绍说,通过打造生态带,隔离城市空间,严格控制城市增长边界,将推动成都从“摊大饼”向组团发展转变、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从一个特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群转变,科学奠定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市总体格局。

呼吸都市,健康生活  拨开云雾见天日

用“蜀犬吠日”一词来形容成都的大气特征最恰当不过,四川的狗没有见过太阳,一见到太阳就狂叫,因为四川盆地的地形条件形成成都天气多雾、云层厚的特点,使成都气温温和、空气湿润、降水丰沛,让人感觉气候适宜,但这一地形条件也致使成都平原的空气扩散不足,治理空气污染的难度增大。

成都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监督管理处处长程朝晖向记者介绍,成都市政府从2000年初就开始治理改善大气,在2000年左右,成都市还有许多燃煤产业、电厂等重污染排放企业,导致SO2含量很高,这些年来,经过翻新企业、企业升级、搬迁转移、关闭不合格企业等措施,成都空气的SO2含量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是成都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做环保工作的成果。2010年,成都市中心城区最后一根烟囱关闭,2011年爆破成功。

成都已是“中国私车第二城”,但截至目前,成都依然保持开放公平的原则,仍未对汽车采取“限购”“限牌”等措施,在机动车每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的背景下,NO2的浓度并没有同倍增长,“因为我们机动车的规格门槛高、油的质量高,单车排放量就降低了”,程朝晖这样为记者解释。

“成都是一座你住下来才能了解更多的城市,留在成都是因为天气好,今年的夏天比起往常凉爽了许多,今年来成都的人赶上了成都近十年最好的天气。”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对记者谈起这几年的生活感悟,王松涛曾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居住过,也曾去过国外一些国家,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成都,王松涛常常和北京的朋友聊到成都的天气,他认为不同于北方的气候变化,成都一年四季都可以外出游玩,而北方许多地方进入冬季以后,常常无法外出,也不能从事生产活动。

据了解,成都在建城的2300年里,成都都是从事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工业生产不到一百年,而自古以来成都就是西南大镇,商贸发展十分繁荣,建国以后,在国家几次重大的产业布局调整,由于成都不产煤,重化、重工、重企都不在这里布局,曾经成都的工业还有“三根半烟囱”的戏称。成都的工业偏轻,主要是电子、经融、贸易等行业。成都地处内陆,物流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从来不再成都,多是IT、软件等物流要求低的产业。所以成都的整体生态环境才能在工业化的浪潮中没有受到过度污染。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治理,让生活在成都的人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体验呼吸,健康生活。

绿意都市,体验自然  休闲旅游新概念

绿意,不仅在山林田间,更环绕在城市之中。一个宜居的城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它不可或缺的元素。充满生机的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形成天然屏障,“环抱”着广袤肥沃的成都平原,为成都奠定绿的主色调。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保工程建设等重点工程,大量增加森林面积,成都森林面积648.4万亩,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7.8%。去年,成都新增城市绿化65万平方米,二环路沿线建植草坪50余万平方米,三环路立面及绿化整治37.8万平方米。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代名词,而是人人能享受生态建设成果的空间。

在成都,已记录的高等植物达339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23种。脊椎动物大约640种,包括兽类114种,鸟类445种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8种。生态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果,只是成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继续在生态建设上大步迈进,交上一份硕果累累的“绿色成绩单”,让市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宜居、宜人。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成都从不止步。自2012年在郫县、新都区等地启动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试点建设以来,截至目前,成都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已建成54个。以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新农村综合体为例,该村将川西民居庄重典雅的建筑造型与简洁大方的现代建筑造型相融合,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水渠,打造宜居宜游乡村美景。同时,整合文化元素打造,将传统农耕文化通过精雕细琢的外墙彩画、别具一格的木制对联全面展现。在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产村一体发展,依托现有的有机蔬菜、花卉苗木等都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规划了有机蔬菜种植区、花卉苗木种植区,将观光体验、蔬果采摘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有机结合。

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成都,旅游资源的富足实至名归。传统的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项目,杜甫草堂、武侯祠等历史文化景区,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景区早已让世人耳熟能详,而近年来深度配套成都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也层出不穷,在激活成都休闲度假全面提档升级的同时,也使成都人有了更精致新鲜的休闲体验:生态游、三国游、乡村游、养生游、民俗游……种种旅游新概念的提出,无疑使成都休闲度假游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更新”,也为这个讲究休闲的城市注入了无限活力。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正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