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良志看球】刘健案“残局”源自足协的糨糊思维

糨糊思维模式是中国足协的痼疾。干净利落裁决刘健转会案,是中国足协重树权威的绝佳机会。然而,它却做得太少,想得太多,不敢论断真相,从而招致各方围追堵截,使得权威沦落,信誉扫地。接下来,还有一次危机公关的机会,希望足协借此以正视听。

糨糊思维模式是中国足协的痼疾。干净利落裁决刘健转会案,是中国足协重树权威的绝佳机会。然而,它却做得太少,想得太多,不敢论断真相,从而招致各方围追堵截,使得权威沦落,信誉扫地。接下来,还有一次危机公关的机会,希望足协借此以正视听。

肖良志

4月11日,经过96天马拉松式的扯皮之后,中国足协就刘健与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有关工作合同纠纷案做出了“刘健可以自由转会至广州恒大俱乐部”的终局裁决,但对此案细节及真相只字不提。

这起案件本身有着比较清晰的脉络,青岛中能拿出了一份刘健签约至2017年1月1日的合同,刘健坚决否认,双方遂于今年3月6日启动“笔迹鉴定”程序。中国足协的权威,应该在庭外调解失败之后,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根据鉴定报告,对刘健是否是自由身做出裁决;2.对合同真伪下定结论,由纪律委员会对弄虚作假者进行严厉处罚,以儆效尤。

然而,从4月11日公布终局裁决至今,中国足协始终没有对外界公布该案件的真相。广州恒大老板许家印要求中国足协彻查真相,严惩造假者。青岛中能表现出各种不服,坚决不接受裁决结果,用召开发布会的方式上演现实版“窦娥冤”,坚称刘健的合同真实有效,并在4月16日向足协递交了长达15页的质疑材料,要求中国足协撤销裁决。舆论媒体、社会各界轮番轰炸中国足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对于合同的真假问题,非黑即白。但是,中国足协却生生整出一个“灰色地带”。终局裁决,中国足协没有对合同的真假做出判断,反而被广州恒大和青岛中能两家俱乐部以及外界舆论围追堵截,终致权威沦落,信誉扫地。

中国足协应该明白,刘健案的核心是合同真假问题。判决的关键依据,就是青岛中能提交两份原件合同的鉴定结果。也就是说,合同的真假仅仅限定在鉴定报告这个范围之内,中国足协只需要就此做出结论即可。至于合同可能被调包,鉴定机构被质疑,都无需中国足协去考虑。如果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胆小怕事,处处捣糨糊,使公告变成了摧残,裁决割舍了真相,必然导致各方深恶痛绝,四面楚歌。

这种糨糊思维模式,是中国足协的痼疾。客观地说,干净利落裁决刘健案,是中国足协重树权威的绝佳机会。只要在既定的轨道内,让真相既不迟到也不缺席,按照程序作出合理的裁决和处罚,就会给这个外界异常关注的案件,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同时,中国足协还会拿到意想不到的印象分,完成一次漂亮的危机公关,达到一石多鸟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处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处罚的真正目的,是建立一个经典的教科书般的处理案例,给其他所有俱乐部和球员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迫使他们今后遵纪守法,从而建立良好的足球秩序。

但是,中国足协用错误的方式,宣告了刘健案件的终结,尊严荡然无存,权威匍匐在地。如果中国足协最终不处罚造假者,在假赌黑方面本来就长袖善舞的俱乐部和球员,今后还会让中国足协麻烦不断,后患无穷。

当然,中国足协接下来还有弥补的机会,即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依据仲裁委员会的终局裁决以及相关的鉴定报告,对合同真假进行明确的定性,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样做,也是中国足协进行危机公关的良机。否则,选择不了了之,各方决不答应。

最后,刘健案涉及的不仅仅是合同真假问题,还有刘健自己曝出的“阴阳合同”。建议中国足协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或者杜绝“阴阳合同”:1.坚持以备案合同为准;2.引入律师或者经纪人参与签约制度;3.引入公证环节。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知名足球评论员)


(网络编辑:曦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