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热点观察】我们正处在通缩的边缘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通缩边缘,尽管我们生活的实际感受是物价上涨,而且不是小幅的上涨,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胀”。

钮文新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通缩边缘,尽管我们生活的实际感受是物价上涨,而且不是小幅的上涨,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胀”。

首先,中国百姓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源自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其中最大的负担来自食品价格近年来的刚性上涨。由于食品价格在中国CPI统计中的占比高达31%,所以其上涨对CPI影响巨大。这一点,在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中清晰可见。

于是,按照一般的认识,人们认为中国通胀严重。其实,许多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食品价格为何会上涨?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之间什么关系?

事实是:如果不考虑食品价格上涨,中国CPI一直徘徊于通缩的边缘。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CPI涨幅小于1%即是通缩。

在中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专家”会利用老百姓“物价越低越好”的心理绑架公众预期,逼迫政府紧缩货币,从而达到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目的,达到协助滥发货币的发达国家“打劫”中国的目的。

事实摆在面前,这些年,无论中国央行如何“紧字当头”,食品价格都未出现过下跌。所以我们务必要清醒:因为食品价格上涨而紧缩货币,只能让中国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因为,紧缩货币抑制不了食品价格上涨,反而会使企业效益下降,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将成为无源之水。

为什么食品价格一直以来刚性上涨?据了解,食品价格的上涨核心问题是:过去农产品生产中的隐性成本(如土地、水、劳动力等资源成本)逐步显性化。比如,过去,农民种地并不考虑土地成本,但随着农村土地租赁的兴起,租用农民土地搞种植的人,必须考虑土地成本问题。除了生产环节之外,农产品运输从一家一户人扛车拉方式变成了专业化的汽车运送;城市土地价格过高,以致商铺成本仅依靠出售农产品无法支撑,于是从蔬菜批发到零售,成本都在大幅上涨。

这是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那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和货币供给无关吗?当然不是。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过去不要钱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现在要钱了,这必然要求货币当局发行货币来满足这一趋势。因此,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是需要货币供给配合的。过去,城市价格改革的过程中,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但也必须注意:货币供给加大是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结果,而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

问题是,紧缩货币能不能阻挡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如果不能,那紧缩货币的结果一定是“滞胀”。因为,农产品价格刚性上涨推高CPI,而紧缩货币只能抑制全社会的经济活力。

当然,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因素。农村人进城打工,这些人从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这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但紧缩货币是不是可以把农民工赶回农村?事实证明,不行。第一,这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相悖;第二,农民进城后,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已经无法让他们重新回到农村。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过农民工回乡潮,但后来,很快又都回来了。


(网络编辑:若一)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