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良志看球】中超打造商业帝国为什么快不起来

因为高层的关心和关注,以及中超每年30亿的投资和不断买进的世界级大牌外教和外援,中超联赛正在成为举世瞩目的联赛之一。

从“假赌黑”的阴霾中逐渐复苏的中超,梦想在未来3年内实现5亿元的赞助收入,打造真正的商业帝国。但“小作坊”配置,缺乏专业团队和与商家一致的市场服务思维、契约意识,囿于中国足协以及16家中超俱乐部限制的中超公司,建造商业帝国的步伐会因此放缓。

肖良志

此前9年,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下称“中超”)祸乱不断,始终挣扎于“假赌黑”的流言、谎言和怨言之中,导致职业联赛声名狼藉,商务运营一直被广泛诟病,中超成为名副其实的“价值洼地”。

2004—2009年,北京国安、大连实德“罢赛”,以它们为首的G7联盟挑战中国足协权威“揭竿而起”,“假赌黑”腐蚀到中超联赛的骨髓,不堪其辱的赞助商纷纷逃离。2005年,主冠名资本撤退,中超“裸奔”,引发全民调侃和恶搞。

2006年,中超公司找来英国的“皮包公司”爱福克斯,在3年的时间里把中超商务搞得臭名昭著。爱福克斯仅仅支付了60万欧元的代理费,剩余的540万欧元赞助款一直拖欠至今。

中国足协把爱福克斯诉诸北京市中院,因为代替爱福克斯签约的代理公司早已注销,赢得官司却两手空空。2007年开始,中超冠名从3800万元降至2300万元,这个数据仅仅是2002年甲A冠名顶峰时期1.23亿元的零头,实在令人汗颜。

国家层面从2009年开始的足坛打假扫黑,是因为足球覆盖全球的关注热度而产生了巨大的“眼球效应”。此后,中超环境净化,联赛健康有序,中超商务也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笔者曾经谈到过“波及经济价值”和“连锁反应价值”,这两种效应都极其敏感,可以因环境恶劣而落荒而逃,可以因环境良好而趋之若鹜。

2011年7月,大连万达以每年6500万元冠名中超,宣布了中超商务的强势复苏。随后,包括三星、嘉士伯、神州租车、华视传媒等国内外诸多领域的商家进军中超,为中超商务描绘了一个光辉的图景。

其间,因为高层的关心和关注,以及中超每年30亿的投资和不断买进的世界级大牌外教和外援,中超联赛正在成为举世瞩目的联赛之一。2010年、2012年,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儿子、FIFA现任主席布拉特的侄子先后率团来华谈判,报出了1.3亿元、不少于2亿元的底价,希望“打包承包中超商务运营”。而在国内,势头强劲的加多宝、水业大鳄农夫山泉等一大批财大气粗的企业,也在蠢蠢欲动。中超商务,真的迎来了自己的盛世。

2013年,中超创纪录地实现2.3亿元的现金收入,但这与以5亿元为门槛的真正的商业帝国还相差甚远。

中超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效仿奥运会那样设立顶级赞助商、合作伙伴、赞助商等三个级别,走好高端路线。实现条件是:1.握有一个顶级赞助商,起价1亿(从2014年7月份以后开始算起);2.握有合作伙伴TOP10,每家起价3000万;3.握有10家或者更多的赞助商,起价1500万。

这意味着负责中超商务运营的中超联赛股份公司,必须做大做强。但目前,这家公司的配置尚处于“小作坊”级别,没有适应国内外商务运营的专业团队,没有与国内外高端商家高度一致的“市场服务思维”,没有树立与商家核心构架相同的契约意识。中超公司囿于中国足协以及16家中超俱乐部的限制,在市场开发、协议执行、对赞助商权益的履行方面,还不具备国际大公司的能力和声誉。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已经实现赞助收入超过3亿,更加强势的中超商务达到5亿将不可阻挡。但是,上述这些短板,将使得打造中超商业帝国的步伐放缓。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知名足球评论员)


(网络编辑:林灵)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