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五大一强”目标引领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文章导读: 每次聚焦农业,吉林人民总是倍感骄傲。

每次聚焦农业,吉林人民总是倍感骄傲。

前进于曲折之上,腾飞于改革之中,新中国60年来,吉林农业始终浓墨重彩。

“十一五”收官之年,黑土地上再次“风生水起”,在极端自然灾害与市场异常波动的冲击下,吉林省空前发力,一举创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投入最多、建设速度最快的“黄金时期”。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欣欣向荣,其背后的力量推手,正是席卷全省的“三化”统筹战略思想。

“十二五”大幕拉开,“吉林号”如何立起尾翼?吉林农业有何破题之举?话题一出,任克军显得振奋满怀,在他的描述下,一幅清晰的吉林农业蓝图跃然而出。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现代化观念武装农民,这是吉林农业战线的时代风采。

走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把“大而不强”的帽子送入历史,这是吉林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念与伟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这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田野上,正在收获的金色梦想。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地位和内涵?结合当前吉林省实际,吉林农业应当如何实现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统筹发展?

任克军:对于吉林这样农业比重较大、农村人口较多的省份来说,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且将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实现全省“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对于吉林省来讲,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要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上来,关键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对吉林省来说,一方面,要实施工农联动,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壮大县域经济,走具有吉林特色的强农兴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新路子。另一方面,要实施城乡互动,重点是大力实施“百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双轮驱动。这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周刊》: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有哪些特色?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

任克军:近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以来,我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改革驱动,加快推进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坚持把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重点任务。经过多年努力,吉林省以粮食、畜牧、园艺特产、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总产量正在向600亿斤阶段性水平跨越。畜牧业占据农村经济半壁江山,人均肉类、禽蛋占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园艺特产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继汽车、石化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

二是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主导模式。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一车间,将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传送到生产基地,使农业现代化分产业推进,实现了线型跃升。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解决农业产业链条短、效益低、素质差、开拓市场、创新科技、转化产品、衔接产销、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破解了粮食主产区普遍存在的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同时更带动了农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和设施化,初步形成了“一化带五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三是坚持把政策驱动、项目带动作为基本支撑。通过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办法,引导社会资金和农民群众自有资金向现代农业投入。通过“现代农业工程化、农业工程项目化”,先后启动了增产百亿斤粮、百亿斤肉、百万亩棚膜蔬菜、百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百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现代农业旱作节水示范等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夯实了发展基础,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四是坚持把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根本动力。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旧体制,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工农联动的新体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党群干群关系。针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遇到的实际问题,重点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地方国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等工作,使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中国经济周刊》:请问吉林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在哪里?当务之急是什么?

任克军:当前吉林农业农村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变革中,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虽然有了提高,但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农村金融改革力度虽然加大,但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足,资金紧缺仍然是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农民收入虽然持续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保持前几年的增幅难度很大。四是农业科技意识虽然明显增强,但由于综合因素影响,科技服务水平仍然滞后。五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形势要求还不适应。

推进农业现代化,当前最大的症结是城乡二元体制束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业基础薄弱问题。为切实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我们把强化农业基础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现实和紧迫的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着力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六个一体化”。同时,启动建设了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重点解决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农民转移就业、土地流转、宅基地处置等一系列问题,力求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宽松环境。

《中国经济周刊》: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吉林省是如何谋划“十二五”全省农业发展的?如何理解“五大一强”的目标定位?您认为吉林省农业在未来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任克军: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吉林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要求,我省深入分析“十二五”农业发展形势,制定了《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的特色就在于注重体现了“三化”统筹这一时代主题,明确了坚持“三化”统筹、坚持“三动”并举等基本原则。

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我们将“突出一条主线,壮大一个体系,主推一个模式,把握八个重点”:“一条主线”就是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推进“五转”,一是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着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科技支撑转变;三是着力推动广大农民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和合作经营转变;四是着力推动扩大内需的重点向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转变;五是着力推进农业农村从内涵式发展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式、融合式发展方向转变。“一个体系”就是不断完善壮大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是发展粮食、畜牧、林业、园艺特产、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使之形成相济相生、相融相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完善系统。“一个模式”就是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现代化主推模式,重点抓好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十大产业系列,即: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蛋、乳品、参茸(中药材)、蔬菜、林特产品等十大产业系列。“ 八个重点”就是突出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市场体系建设、农村改革、民生工程等八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强化基础地位,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的更加美好。

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建设“五大一强”的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总体奋斗目标,将全力把吉林建成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进而建成农村经济强省。

为此,我们确定的目标是:到2012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水平。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在中西部14个易旱县(市、区),推广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肉类总产达到100亿斤,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5000亿元,牧业经济、林业经济、特产业产值全部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粮食商品率保持全国第一,畜产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肉类人均占有量保持全国前列,人参鹿茸保持总量全国第一,林蛙、中药材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蔬菜主要品种产量形成较大规模。努力把我省建成我国北方特产业生产基地、特产品加工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食品输出基地、高新技术应用转化基地、循环高效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届时,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将达到60%左右,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进入全国前列。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省农、牧、林、特及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做大做强这五大产业,吉林省建设农村经济强省的目标就能如期实现。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