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一号工程”引领吉林产能大迸发

文章导读: 农业稳,天下安。肥沃富饶的松辽黑土地上,新中国“北方粮仓”是属于吉林省的传奇和骄傲。

农业稳,天下安。肥沃富饶的松辽黑土地上,新中国“北方粮仓”是属于吉林省的传奇和骄傲。

“十一五”期间,经历了政策调整、供求变化、原料涨价和罕见自然灾害重重冲击的吉林省,以连年丰收增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巨大动力。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吉林农业“一号工程”首当其冲:5年时间,向新的百亿斤粮食产能发起冲刺!

这是一道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险锁”。呈现在面前的,是东北粮食大省的气魄与责任。伫立在背后的,是为推进“三化”统筹而打下的根本支撑。

百亿斤新粮仓梦想

2011年1月12日、13日,吉林省农村与农业工作会议在长春市相继召开。

对每一位来自吉林农业战线的与会者来说,在刚刚送走“十一五”时召开的这次会议,更像是一次“胜利会师”: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多灾之年,“战天斗地”的吉林农业,最终实现连续四年粮食特大丰收、农民收入“七连增”,创造多个历史之最。

翻看2010年吉林农业发展报告,“粮食生产”可谓是全省农业工作的重要关键词。2010年,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68.5亿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比2009年净增76.5亿斤,增幅达15.5%,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近1/4,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支核心力量。

“三化”统筹、农民增收、国家安全,没有粮食生产这颗“定心丸”,都将落为空谈。

吉林省省长王儒林对此深有感触:“对吉林省来说,抓好粮食生产不但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经济任务和社会任务,更是推进‘三化’统筹的基础性任务。”

王儒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耕地约占全国的1/25,提供商品粮约占全国的1/10,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1/6,是现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调出粮食的省份。当前,世界粮食短缺,我国则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刚性需求日益突出,吉林省必须“挺身而出”,把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为实现粮食产能跃升,吉林省早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世界闹粮荒,吉林建粮仓!”从2008年开始,一句气魄宏大的口号便在吉林省广袤富饶的黑土地上迅速传扬开来。

当年8月,吉林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宣告全面启动实施《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这一规划,被国务院纳入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战略,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一跃成为吉林省农业工作的“天字一号工程”。

吉林省的目标清晰而明确:“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以上,到2012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水平。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在中西部14个易旱县(市、区),推广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个新的东北大粮仓,已经在吉林搭建起坚实框架。

产能跃升总动员

吉林省发改委在描述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时,用了两个“前所未有”来评价:一个省的农业项目能得到国家如此重视,国务院为此召开常务会讨论通过,可以说前所未有;一个有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总投资达到260亿元,也是前所未有。

以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为引领,吉林省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出战书。这场声势浩大的总攻遍及全省,再次被唤醒的黑土地,对吉林农业“大而不强”的痼疾发起了强烈冲击。

“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集聚,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集聚”,2010年,吉林省把80亿元资金重重投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至此,规划的10大工程、29个项目以及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面启动建设。“广建良田,大兴水利”,在基础设施建设蜕变式发展的写照背后,许多工程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带动效应。经历干旱与洪水的轮番洗礼,吉林对棚膜、喷灌、滴灌等设施农业、避灾农业的快速发展产生更深自信。

去年初,吉林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写入省委1号文件,其后迅速建立的266个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覆盖了全省56个县市区的298个乡镇, 20.8万个农户因此受惠。在农安县,被津津乐道的“高一头、深一色、粗一圈”,说的就是高产示范田作物与普通农田的明显对比。吉林省农委农业处处长张永林介绍说,在高产创建核心区与辐射区,农民普遍掌握6项以上的粮食生产新技术,粮食增产幅度达10%-20%以上,每亩耕地增收幅度超过13%。同时,新品种、新产品、集成技术的推广普及均实现了质变和量变的历史飞跃,传统农业正在由点及面地发生深刻变革。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全程农机化试点省,吉林在30个产粮大县展开了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新增建设面积300万亩。如今,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到2145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九台、榆树等示范区已超过80%。九台市雨田农机生产合作社,去年在全村实现了耕种收全程农机化生产,彻底告别了“人拉牛耕”,成为引人关注的“全程”字样在吉林省的一个缩影。

在“一号工程”的引领下,综合产能的释放与迸发,正把吉林农业生产全面带入一个“惯于突破”的“黄金季节”:畜牧业“朝阳升起”,撑起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2010年肉、蛋、奶产量分别比“十五”末增长50%、60%和310%,牧业产值比“十五”末增长97.6%。随着园艺特产业千亿元创业计划、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的实施,以棚膜经济和参茸、林蛙、食用菌为重点的新兴战略产业“强势推进”,园艺特产业已经由特色产业跃升为优势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名片式支柱。

水利撑起未来强基

面对这样的良好形势,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有着清醒的认识:“农业基础薄弱、对‘三化’支撑能力不足仍然是吉林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

如何破解?任克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必须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措施上实现重大突破。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是我省反复强调、倾力推动的发展战略措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必须要坚持这一战略思想。”

在大工程上实现突破,吉林省把这篇大文章围绕“水”字做起。

任克军介绍说,“十年十旱”是吉林农业的常态写照,现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为21%,旱田具备灌溉条件的只有15%,大多数地方还是“遇旱不能灌,有涝不得排”。

2009年10月31日9时30分,当最后一车石料卸入已经变成“V”字型的龙口,逶迤百里的松花江水,顷刻间被拦腰截断——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

作为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的骨干水源工程,哈达山枢纽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最大的水利项目。如今,随着该工程的全部完成,松原灌区项目预计可增产粮食30亿斤,占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计划的1/3。同步推进的“引嫩入白”工程将使镇赉县新增水田近112万亩,当地人已经开始自称为“北方水田第一大县”。依托该工程,项目区内的20万农村人口将告别贫穷。

回头看来,百亿斤粮食增产项目中,水利投资达112亿元,占整个投资的43%之多。正如吉林省水利厅的官员所说,这一工程,创造了吉林省水利投资的历史之最。这些重点水利工程,将改写吉林省水土资源不匹配的现状,西部地区“八百里瀚海”和白茫茫盐碱滩即将成为历史。

2010年底,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并专门出台了今年中央1号文件。

为此,吉林省省长王儒林在2011年省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上重点指示:不解决水的制约问题,不仅影响粮食生产,还会波及“三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切实把水利改革和发展作为统筹“三化”的基础保障,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增加水利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通过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高产稳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今,以水利工程为支撑和保障,“十二五”的吉林大地更加沸腾,包括中部黑土地保护和西部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良种培育等在内的“十大工程”,正推动百亿斤新粮仓的梦想更加清晰可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