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产业化驰骋吉林现代农业新版图

文章导读: 从粮食“难卖”到增产百亿斤、从玉米“包袱”变“金色宝库”、从“过腹转化”到经济优势,吉林省用工业化思维,接连破解了诸多横贯脚下的农业难题。“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发生在吉林省的变化,是东北振兴进程中巩固提升农业传统优势的绝佳缩影。

2010年8月19日,由吉林省政府主办的首届吉林玉米节,在农博园内开幕。牛研 | 摄

从粮食“难卖”到增产百亿斤、从玉米“包袱”变“金色宝库”、从“过腹转化”到经济优势,吉林省用工业化思维,接连破解了诸多横贯脚下的农业难题。“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发生在吉林省的变化,是东北振兴进程中巩固提升农业传统优势的绝佳缩影。

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号角声中,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省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农业经济新支柱。沿着清晰的产业化发展脉络,白山松间的特色资源开始在新的吉林农业版图上熠熠生辉。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广袤土地,正在迎来一个多彩的春天。

转型期的“黄金机遇”

2010年8月20日,吉林省举办了首届吉林“玉米节”暨玉米产业发展论坛。“中国玉米最强省”再度引发关注。

当前在我国,大约每8斤玉米就有1斤产自吉林。每年2000万吨的玉米产量中,有60%用于饲料和食品的深加工。吉林省玉米产业的起落,直接影响着全国粮食供求和市场变化。

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在推动?

回头看来,吉林省玉米无论是单产还是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都占据全国“首把交椅”多年。然而,在这个“多年”中,与之相伴的还有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附加值低、玉米“收不进、储不下、销不出”的吉林困境,黄澄澄的玉米曾一度成为“黄金包袱”。

改变始于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号角声中,玉米从主要商品粮到价值极高的工业资源,完成了一次富有魔力的“角色转换”。大面积的玉米田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最早进入长春玉米工业园的工人们,今天依然乐于向外人讲述当初每天“千辆卡车万吨玉米”的盛况。

如今在吉林省,玉米深加工步入了“有内涵”的增长期。全省玉米加工企业,把玉米原产品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糖类、氨基酸类、脂类等各类食品、终端产品。大成集团的生化技术,已经领先国际水平。以惊人速度崛起的长春玉米工业园,也在向“千亿级”园区迈进。

玉米深加工,是吉林农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的典型例证。

“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是吉林省多年探索实践的结果”,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说,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一大批大豆、水稻等粮食深加工企业,也在吉林省应运而生。在大成、皓月、修正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的辐射带动下,吉林省农产品加工的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聚,并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等十大龙头型加工企业群,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极。

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省农副产品资源非常丰富,实践证明,走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以工补农、工农联动的良性发展之路,是农业大省的希望和潜力所在。”

产业化力辟新格局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以增幅20%以上的发展速度,实现了超常规的迅速崛起。

2008年,“无限风光”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吉林省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公主岭、德惠、榆树、梨树等一些产粮大县中,县级财政收入的50%—70%都是来自农产品加工业,“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吉林农业形象正在被彻底颠覆。

由粮食大省迈向农产品加工业强省,对吉林省来说,既是众望所归,也是大势所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架已经基本形成。

任克军为《中国经济周刊》做了一番阐述: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努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向二三产业拓展和延伸,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投资拉动向投资和市场拉动转变。当前,全省正集中力量壮大龙头企业集群,启动龙头企业培育提升、产业链完善、产业优化升级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四大工程”,实施投资拉动和品牌提升“两个战略”,开展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创建、农业部定点市场创建、“万村千乡工程”等一系列工作。

看准这一形势,吉林全省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时紧紧咬住农业项目不放。永吉县选择了中国吉林(新加坡)新型农业合作食品区项目。“通过中新两国的共同努力,最终将其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生产区和世界现代农业示范区。”永吉县经济发展局长宋旭东兴奋地说。

经过探索,各地还涌现出大批种养殖大户、经纪人和以销售为纽带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及购销企业。梨树县依靠首创的“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而且延长了产业链条, 50万吨马铃薯加工等重点产业化项目相继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如今,越来越多的吉林农民抛弃了“产什么卖什么”的传统念头,而是按照订单合同,开始有目的地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实现了“作物开犁已售罄”。

优势产业决战未来

任克军介绍说,当前,吉林省手中已经有了一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蓝图,那就是推动粮食、畜牧、园艺特产、林业、农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实现新突破,实现玉米、水稻、大豆、生猪、肉牛、禽类、乳品、参茸(中药材)、蔬菜、林特产品“十大产业系列”有新发展。

吉林省要在更高起点上,向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和农村经济强省迈进。

任克军透露,“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围绕构建产业体系和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展开诸多大工程,逐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式发展,主要产品的“线性”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的“龙型”跃升,在重点领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率先突破。

对“五大主导产业”来说,在巩固和加强粮食生产的同时,15个规模化标准化牧业园区的建设,正强力推动畜禽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进程。到201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将达到14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将实现500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吉林将为高效特产业展开“提速”,实施“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打造北方园艺特产业“五大基地”,棚膜蔬菜、食用菌、人参、林蛙、中药材、鹿等优势产业纷纷迎来发展良机。未来,随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逐步推进,更多的吉林“特产之乡”将在现代农业经济的舞台上“惊艳亮相”。

谈到“十大产业系列”,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认为,抓“十大产业系列”,就是抓农业产业化,就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不仅是吉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的有效途径,也是破解吉林“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在精品畜牧业、高效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其他二、三产业上,农民增收点多面广、潜力巨大,大有文章可作。特别是通过品种品质的优化、改良、改善和实施精深加工、高档包装,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打造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可以提升几倍甚至十几倍。”

王守臣举了个例子:“两年来,我们实施的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深受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实践表明,只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全省棚膜蔬菜一定会形成一个大的产业,不仅是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也是现代农业的示范园,还是设施农业的样板田,更是农民转移就业的载体和空间。”

在这幅为现代农业所绘制的“十二五”蓝图中,吉林省还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一片繁荣锦绣,而广阔的绿色农业示范区,正在张开怀抱撑起碧水蓝天的绿色未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