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吉林步调

文章导读: 最后一版目录终于敲定的时候,已是黎明时刻,来到窗前,惊讶地发现春日的朝阳像一炉沸腾的钢水,正喷薄而出。我突然被触动于“锻造”带来的成长与希望:这份字数不多但分量不轻的目录,其实已经整整修改了27次,而其背后,正是吉林每天都在经历的转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I 魏华

最后一版目录终于敲定的时候,已是黎明时刻,来到窗前,惊讶地发现春日的朝阳像一炉沸腾的钢水,正喷薄而出。我突然被触动于“锻造”带来的成长与希望:这份字数不多但分量不轻的目录,其实已经整整修改了27次,而其背后,正是吉林每天都在经历的转变。

与“三化”同行的近半年时间,吉林从初冬转入深寒,又从严寒跃至春暖。季节的流转,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然而吉林大地和吉林人内心的变化,带给我的却是强烈的冲击。

这种冲击,让我在结束了一段充满振奋与惊喜的踏访历程后,依然感觉意犹未尽。一直以来,淳朴大气的吉林始终有一样珍贵的特产,那就是“浓烈的情感”。而现在,这种情感有了新的指向和载体——步调一致地统筹“三化”。

吉林的步调,汇聚成一种“论”。从发改委主任的写字台前,到城镇化节点的施工前线;从工信厅长的办公室里,到企业家的新型工业车间;从农委主任的会议室中,到普通农民的蔬菜暖棚,对我所采访的“三化”,人人都“有话要说”。吉林振兴的突破口在哪里?转变方式的关键点在哪里?“三农”工作的支撑柱在哪里?吉林人在深刻地“想事情”、清醒地“言路径”。热烈并畅通的“三化”讨论,让吉林的“两会”开在了田头与坊间。

吉林的步调,体现成一种“闯”。土地肥沃、自然灾害少、资源丰富,在以前被认为是东北人“懒”、喜欢安逸的源头,但现在却是“闯”与“创”的优势和动力。在开发区,在大企业,“二次创业”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创业,为吉林带来了渐变,也带来了巨变。长春西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相国说,两年之前,任何人都想不到西新区会发展成今天这样。而同样用了两年,曾是一片偏远城郊的“长东北”核心区,也霸气十足地拔起一座产业新城。围坐在十几平米的通化县农家小院里,和伫立在长客集团的现代化大车间,“闯劲”都一样深入人心。吉林人谈及的不是既往,而是明天,强调的不是数字,而是行动。

吉林的步调,转化成一种“担”。“三化”统筹与“三动”战略、振兴东北与“长吉图”、乃至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亚新格局,都被吉林纳作自身的“历史机遇”。对振兴等待太久的吉林,对机遇的把握,有着再也不容错失的坚决。从“敢于”到“勇于”,越来越多的集体站起来、站出来,主动担起创造一个新吉林的历史责任。做节点、做核心、做龙头、做先导、做示范、做支撑,志求大有作为。而他们各自的步伐,共同为科学发展的吉林,走出了“三化”统筹统领下的整盘活棋。

惟愿透过这些文字,能让这股“浓烈的情感”,从纸面上升腾出来,直奔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吉林大地。如今,吉林已经进入了每年春季的大风时节。这里的春风或许真的那样气势汹汹,但正是因为这摧枯拉朽的力量,一切才能在寒冬之后,盛放出无限的希望。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