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加快“四化”进程 建设幸福清远

——在清远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导读: 同志们:这次全会是在我市巩固“十一五”发展成果,谋划“十二五”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加速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部署2011年及“十二五”工作,研究提出《中共清远市委关于制定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清远市文化强市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奋发有为,进一步当好高速增长的排头兵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示范

中共清远市委书记 I陈家记

同志们:这次全会是在我市巩固“十一五”发展成果,谋划“十二五”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加速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部署2011年及“十二五”工作,研究提出《中共清远市委关于制定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清远市文化强市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奋发有为,进一步当好高速增长的排头兵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示范市。

去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指导我国、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市各地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工作指引。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了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总结了去年全省工作,部署了今年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吹响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开创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新局面的号角。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全符合清远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些重要精神,是做好今年和“十二五”时期我市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就去年和“十一五”的重大工作、今年和“十二五”的主要部署向全会作报告。

一、关于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市、岭南宜居名城、华南休闲之都”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和管理人性化,在加速发展中增强实力,在实现跨越中促进转型,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全市GDP预计突破1000亿元,经济总量进入“千亿俱乐部”行列,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0亿元,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创新发展的新路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狠抓第一要务,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五年来,我们紧紧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创新发展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发展力度,坚定不移地抓项目、抓产业、抓园区、抓服务,全市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发展态势,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广东省工业十强市和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7倍,年均增长40.6%。预计GDP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倍,年均增长45.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4倍,年均增长34.4%;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长82.6%,年均增长12.8%;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6%。经济总量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排名大幅提升。2005年到2010年,GDP从第15位上升到第12位,前移3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第15位上升到第10位,前移5位。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第13位上升到第7位,前移6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8位上升到第6位,前移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第18位上升到第14位,前移4位;外贸出口总额从第14位上升到第13位,前移1位,实际利用外资从第11位上升到第10位,前移1位。在2010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我市被列为连续5年稳定增长的十个城市之一,排名第2位,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第5位,是粤港澳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

(二)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成效。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经济发展“好”与“快”的统一。一是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按照“三圈四带”的经济发展布局,提升发展南部区域,重点发展中部区域,加快发展北部区域。科学制定《清远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纲要(2010-2020年)》。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北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政策、资金、项目和人才支持力度,全市各地呈现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五年来,全市各地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统筹城乡发展,在加快城镇建设的基础上,以“五通”和“三清”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八十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面貌持续改善。二是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深入推进“双转移”,明确“承接珠三角、吸引港澳台、开拓兄弟省、放眼全世界”的招商思路。2006年以来,全市引进项目达2816个,计划总投资3592亿元,累计实际投入977.6亿元,引进云南铜业、东风小康、王老吉凉茶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有力加快了全市发展步伐。

加快工业园区化和园区产业化进程。五年来,成功建设了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华侨工业园、民族工业园等四大工业园区及一批专业工业园区。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全省首批产业转移示范性园区。2010年,全市四大工业园区引进项目90个,投资总额129.1亿元,实现产值98.9亿元。创新园区发展思路,共建广东顺德(英德)产业园,为全省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新鲜经验。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铜业、陶瓷、水泥、制冷、电子化工等产业集群,创建了两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积极帮扶民营经济发展,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90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建成了冰糖桔等“五大特色产业带”和中药材等“四大基地”,培育引进了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8个,178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年销售收入69.2亿元,带动农户35.9万户,户均年增收3966元。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积极刺激消费。五年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9%,销售额增长5倍,年均增长43.1%;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次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6%,旅游总收入增长2.3倍,年均增长27.2%。2010年,接待游客首次超过2000万大关,达到2169万人次,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大关,达到108.4亿元,增长44.4%。建成10个4A级景区,名列全省地级市之首。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五年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30多家,涉及产值100多亿元,圆满完成了省定任务。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五年来,共投入更新改造资金428.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积极推行余热发电等节能技术,狠抓节能措施落实,顺利完成了节能降耗目标。强化重点流域及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完善监测体系,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四是努力推进自主创新。创建了两个省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两个企业荣获“中国最具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称号,两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1—11月,专利申请量427件、授权量396件,分别是2006年的2.6倍和4.6倍,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高新技术产品42个,名牌产品(商标)112个。在“2010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我市获得“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殊荣。

(三)注重扩容提质,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承载力。五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0多亿元,先后建成了清连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清远段)、武广高铁(清远段)、凤城大桥、北江大桥姐妹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实现县(市)到镇通等级公路。201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139.5公里,比2005年增加7399.8公里。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深入开展“十个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城市美化、亮化、绿化、洁化力度不断加大,市区和各县(市、区)县城基础配套设施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改善,建成区面积明显扩大。2010年,市区建成面积56.8平方公里,是2005年的1.6倍。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420亿元,建成面积906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7平方米,农村达到28.7平方米,建成了碧桂园、美林湖、狮子湖、金海湾等一大批高尚住宅小区。大力推进人口集聚,城市化率提高到34.9%。出台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办法,2010年,全市有5347名农民工入户城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调整理顺市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三边”环境整治工程、“五城同创”活动,把“三边”环境整治、废旧金属拆解业入园和违法建筑清理列入年度问责内容,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了城乡环境。2009年,我市获得“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和“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称号。

(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有了新提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场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家书屋建设提前5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入开展文化品牌创建活动,荣获“中国漂流之乡”、“中国温泉之乡”等国家级品牌,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英德英石文化节、阳山四驱越野车节、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知名度不断提高。英石、连州摄影年展和瑶族文化产业等扎实推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华书店和电影公司成功转企改制,以“院团合一”方法成立了市民族歌舞团。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出台了《清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省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40%以上、市、县级新增财政收入10%以上专项用于教育工作。五年来,新增普通高中学位2.41万个,新增中职(含技工)学位4.55万个。教育创强成绩显著,清城区成功创建为非珠三角地区第一个省教育强区、佛冈县成功创建为全省第一个省教育强县。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64%,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现“两相当”,全部解决上省最低分数线代课人员“代转公”问题。

(五)落实以人为本,社会民生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民生资金211.3亿元,其中2010年投入民生资金62.69亿元,增长21.4%。一是积极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五年来,新增就业人数30.4万人,转移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62.4万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4.6万人。二是着力抓好社会保障。落实城乡最低保障制度,农村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以下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救济。扩大扶贫助学覆盖面。4年来,市助学扶志基金发放助学金1.38亿元,受惠学生13万多人次。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有效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三是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加大卫生事业投入,从2007年起连续五年,市财政共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卫生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院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水平。2009年与2005年相比,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增长了31%,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增长了35%。扎实推进卫生资源优化整合,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启用。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实现全覆盖,有效减轻农民负担。截至2010年9月,全市为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11.07亿元,受益农民660万人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妥善处理镉、铊污染等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四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作为全省提出“双到”战略的发源地,我市率先召开“双到”工作动员大会,率先制定“双到”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开通“双到”工作信息网,率先推进扶贫互助金试点,率先实施高寒山区移民搬迁,严格落实市委常委会听取各地“双到”工作汇报制度,推动“双到”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走在了全省前列。全市共落实“双到”资金5.8亿元,成功探索出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互助金、劳务输出、移民搬迁五种扶贫模式,扶持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1000个、贫困户项目5万个,组织劳务输出1.44万人,16.2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769个村(其中235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启动高寒山区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区人民的脱贫问题。连南、阳山、清新三个移民试点共投入资金4227万元,落实搬迁对象229户、1109人,在建439户,竣工162户。着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11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提前3年完成省下达的任务。认真组织实施“扶贫济困日”捐款活动,各界踊跃捐款2.3亿元,全部用于扶贫工作。五是认真落实惠民富民政策,有效提高人民收入。预计2010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31217元,比2005年增长70.4%,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6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9.1%和67.4%。六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信访工作,落实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全市信访形势稳定。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要活动时期,没有出现非法上访现象。抓好安全生产,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与2005年相比,2010年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1.2%和40.7%。强力推进平安清远建设,全面推行社区警务改革、交巡警联勤、110为龙头各警种联合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85个镇(街)综治维稳中心全部建成,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六)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一是加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深入开展理论“五进”活动,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认真抓好十七大以来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学习贯彻工作,成功举办“中国清远福地文化论坛”、“中国经济论坛”等有广泛影响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全市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成功破解了一批阻碍清远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深入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和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乡镇党员服务中心、“党组织﹢中介组织﹢农户”模式等10个党建项目被省委列为固本强基创新成果。认真落实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几年来,市委理论中心组先后到江苏、浙江、上海、重庆、安徽等地围绕不同专题参观学习,进一步丰富了推进城市建设、“三边”整治、园区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坚持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能力。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充分发挥班子成员集体智慧,凝聚了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政治协商职能,建立完善市党政班子会议邀请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参与制度、市四套班子及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办理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积极参政议政,工、青、妇、科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法治清远建设取得新成效,“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扎实有效,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三是加强武装工作。坚持党管武装,坚持抓根本打基础,坚持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相协调,扎实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共建有新的发展,市本级、清城区、英德市、阳山县被评为省“双拥模范城”,清远军分区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四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乡镇撤并率达44%,村委会撤并率达29%。深入推进富县强镇改革。全面完成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市直单位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156项,在全省山区市中精减幅度最大,保留审批事项最少。加快办事流程,建成“一网式”、并联审批系统和全流程网上处理平台。在2009年度广东省市、县两级政府整体绩效评价中,我市位居全省第7名,比2006年前移了13位。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培训。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222期,培训人数2.7万人。2008年以来,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举办12期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有效开阔了干部视野。积极开展组工干部学习论坛。2008年以来,举办组工干部学习论坛15次,1.2万名干部参加了学习。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大力提拔使用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有力又有实绩的干部,加强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民主党派干部建设。坚持从严把握干部选拔任用条件资格,严格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认真执行选拔任用纪律,不断健全干部任用和管理制度、干部任免集体讨论制度、常委会票决制度和重要干部全委会票决制度,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大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脱颖而出。其中,2010年,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提拔任用干部111人。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了《清远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等文件,促进了干部规范管理。广泛开展了“争创五个一流”活动,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在抗击2008年冰)灾害、支援汶川、玉树地震灾区建设、抗击全球金融海啸、以实际业绩迎接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中,全市广大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带头响应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了我市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六是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加强村(居)班子建设,配优配齐党的基层领导力量,全市村、社区“两委”班子交叉任职率和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全省第一。农村远程教育全部开通,乡镇党委书记全部得到培训。拓宽基层干部上升渠道,部分优秀村(居)党支部书记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落实党内关怀机制,提高基层干部待遇。60岁以上农村党员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费用全部由政府解决。867名农村困难党员享受按月发放生活补贴。2008年以来,安排资金1650万元专项用于提高村、社区“两委”干部补贴,“两委”干部平均月收入超过1200元。七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方针,整体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以“十个一”为重点,深入开展“廉风和畅”教育行动,形成具有清远特色的教育长效机制。制订出台了《重点建设项目廉政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等13项廉政保障制度,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建立机关作风暗访长效机制,有效教育了干部。抓好政风行风评议,在全省地级市中首个实行电视与电台并机同步直播热线节目。2006年以来,共播出热线节目454期,现场解答市民提问,群众反响热烈。健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加快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度,构建便民利民绿色通道。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全面实行“镇案县审”制度,严肃查处一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启动“三清园”大基地建设,将廉政文化融入城乡建设中。2009年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我市被省评定为“好”的等级。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实力提升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社会各项事业进步最显著的五年。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勇拼搏的结果。市人大、市政协、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县(市、区)、各部门、各行业都为此作出了积极努力,形成了市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全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各位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真诚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振奋人心,经验弥足珍贵。在“十一五”跨越发展的征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清远的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三个好”。一是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我们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借鉴并吸取先进地区成功发展经验,提出并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的“四个化”发展思路。实践证明,“四个化”完全符合清远实际,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成为推动清远跨越发展的最强大动力。二是要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环境代表形象,环境决定成败。我们首先从改善交通硬环境入手,五年来,在交通运输方面投资370多亿元,年均增长50%,初步建成了立体、便捷、快速的交通体系,有效改善了发展硬环境,提升了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三边”环境整治活动,既为全省绿道建设积累了经验,又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增加了城市魅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比如,英德市短短半年时间,就投入“三边”环境整治资金3.11亿元,城市形象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加强软环境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只有一流的环境,才能引来一流的企业;只有一流的企业,才能创造一流的效益”的“三个一”理念,全面提升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短短两年时间,有三个园区创建成为省级产业园区,并成功获得省6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为提高全市的服务水平,我们及时提出“四不”承诺,即:不让客商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该办的事项在我这里延误,不让投资环境在我这里受到破坏,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出现,统一了全市优质服务的意识,形成了全市支持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好的发展思路和好的发展环境,需要一支好的干部队伍作保障。我们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提拔使用贯彻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又有实绩的干部,一大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做好清远的工作,从布局上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并落实好“三圈四带”。“三圈四带”的经济发展布局,既超前体现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打破了传统的按行政区域发展经济的思维定势,以经济区域来谋划推进经济工作,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几年来,南部地区用好机遇,发挥好优势,不仅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质量也大幅提升,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中部地区以华侨工业园、七拱工业园为依托,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功引进了一大批优质项目,有效促进了人口和产业集聚。北部地区通过集中工业到民族工业园发展,既保护了生态环境,资源型工业、园区工业、民族生态旅游业等绿色经济也得到蓬勃发展。

做好清远的工作,从举措上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并落实好“四个化”。实践证明,“四个化”的发展思路,一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四个化”既注重工业、农业建设,也注重城乡和民生建设;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也注重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工业园区化,以集中进园发展的方式,解决了工业分散发展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管理难度大等弊病,促进了资源集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比如,民族工业园的精细化工项目建成后产值将达到上百亿元,将有效解决北部地区工业不强问题。农业产业化,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注重提升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组织化水平,农业效益明显提升。清远鸡、英德红茶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去年底我市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沙糖桔推介会,当场就签约购销合同12万吨。前年在广州举办清远名优产品展销会,短短几天就现场销售400多万元。三是符合建设幸福广东的要求。通过大力推进城镇特色化建设,不仅有效提升了城市经济实力,也有效改善了城市形象。城市的山水生态特色和民族特色进一步彰显,综合服务能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特色化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通过大力推进管理人性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四是符合清远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工业不强,经济发展速度慢,财政实力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盼望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化,工业经济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带动全市经济跨越发展;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效益显著提高,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大力实施城镇特色化和管理人性化,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环境,落实民生治本之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做好清远的工作,从保障上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并落实好“五个一流”。实践充分证明,做好清远的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强组织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各级组织的“主心骨”,是各项工作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能否发挥骨干作用,关系到一个群体、影响到一方发展,责任十分重大。几年来,通过深入开展争创一流的领导班子、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干部作风、一流的工作业绩、一流的干部形象等“五个一流”活动,我们建成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善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形成了全市上下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发展氛围和干净干事、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为全市创造科学发展新辉煌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五年来的工作经验,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加坚定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比形势的新变化,对比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比较小、财政实力依然不强,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区域发展不平衡,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差距还比较大,贫困人口仍比较多,脱贫奔康任务艰巨;社会维稳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加快推进;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有些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不强、责任心不够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应把握的重大问题

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是去年市委的一项重大工作。经过广泛调研、周密论证、集思广益,形成了市委“十二五”《建议》稿,提交本次全会审议。徐萍华同志还将对《建议》稿进行详细说明,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提出意见,修改完善好《建议》稿。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根据《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各部门要抓好贯彻落实,并做好各地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下面,我就“十二五”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形势,确保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要充分认识我市加速转型跨越的战略机遇。省委、省政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市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追赶发达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腾笼换鸟”步伐的持续加快,为我市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集聚、壮大经济总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工作的快速推进,为我市争取先行先试政策,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调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我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我市加快对接融入珠三角、拓展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二要充分认识我市加速转型跨越的有利条件。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我市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稳定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了跨越发展的共识,坚定了科学发展的信心,积累了推动科学发展的丰富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支干事创业的过硬队伍;始终高度关注民生,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极大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发展热情。三要充分认识我市加速转型跨越面临的不利因素。通胀形势严峻,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对我市影响不可低估;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市发挥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增长方式仍较为粗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明显,成为制约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干部精神状态有所滑坡,一些干部的视野、能力、素质、责任感还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也为各项工作的推进增加了难度。综合分析,当前我市是机遇和挑战共存,希望与压力同在,总体判断是机遇远大于挑战。我市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加速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富民惠民的提升期。只要我们锁定目标不放松,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通过五年的提速赶超,完全可以跃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题,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做好我市“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必须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全面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我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始终把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做大总量,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坚持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更加全面、更加普遍地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公益文化,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在生态建设方面,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要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线,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更大成效。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工作主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市的实际需要。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市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发展的质量不高、协调性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破除旧的发展模式,有效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提升我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要认真总结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突出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突出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突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努力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四)要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目标,确保经济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市委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年均增长14%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5年再翻一番,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成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市、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和大广州卫星城市。之所以提出这个目标,一是有需要。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要继续当好高速增长的排头兵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示范市,如果我们不保持一个相对较快的速度,就辜负了省委、省政府的期望。从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的期盼来说,只有高速发展,迅速壮大经济实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和大广州卫星城市”的定位,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对清远提出的要求,非常符合清远的实际。之所以提出打造成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市的定位,主要考虑到清远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清远要实现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二是有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市已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面临着诸多良好机遇,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坚实、条件具备。三是有可能。我们所提的这些目标和定位,都充分考虑到适宜性和可能性,留有一定的余地。比如GDP,2011年到2015年,制定的年均增长速度15%以上,与我们“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3%相比,回旋的空间较大。

(五)要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核心,确保转型跨越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认为,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落实到清远“十二五”发展,核心就是加快“四化”进程,建设幸福清远。一是这个核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提出建设幸福清远,就包含这两大因素。幸福生活离不开较充足的物质条件,必然要求我们加快科学发展步伐,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同时,幸福生活也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人性化管理,更加注重人的尊严和精神享受。二是这个核心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目前,我市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已达到初步小康,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从生理、安全等最基础需求向健康、快乐等高层次需求转变,不再单纯地满足于吃饱穿暖、生命安全,而是追求过上更有尊严、更有体面、更有质量、更有价值的生活。我们提出建设幸福清远,一方面是落实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另一方面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全市人民群众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是这个核心符合清远发展的实际。建设幸福清远,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通过多年的实践,“四个化”的发展战略,已经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全省七连冠的主要推手。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地落实下去,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发展成就,将目前的美好愿景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六)要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重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围绕“十二五”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加快四化进程,建设幸福清远”这一核心,“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应切实做到“八个必须”。———必须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加快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全省走一步、我市走两步的良好态势,是我市“十二五”和更长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实现从量的追赶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在提高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注重城市整体实力和发展品质的提升。———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着眼于我市长期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坚持内外需并举,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必须加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任务。要统筹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解决快速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矛盾,推动全市南中北部地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重点扶持北部的发展,把“短板”补长,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加快大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要优先加快教育的发展,文化强市必须教育先强。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建设;着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以文化软实力推动清远新发展。———必须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用建设大都市、大城市群的理念,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城市品位。把握“三旧”改造机遇,加快“三旧”改造步伐,推动土地利用管理和城乡建设上新水平。加大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拉开城市框架,突出高效管理,促进提质扩容。以工业园区化和城镇特色化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全力提升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必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努力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扎扎实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建设幸福和谐清远。———必须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遵循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全面构建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要把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作为强大动力,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双转移”,主动融入珠三角,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外经贸转型,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三、关于今年的重点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既关系当前,又影响长远,对推动全市科学发展,高起点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继续巩固和拓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推动全市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我市《“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总体部署,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加快四化进程,建设幸福清远”这个核心,着力“稳高速、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管理人性化进程,推动工业投资、产业转型、“双转移”和城镇化工作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确保“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根据这个要求,今年我市主要预期指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6%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左右。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高速增长不动摇,继续壮大经济实力。一要科学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住今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难得机遇,继续把项目引进和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掀起新一轮项目引进、建设的新高潮,努力打好工业投资增幅大跨越的攻坚战。今年,要把工业投资增长情况列为各地推进科学发展工作的重点考核内容。要加快修改完善2011年省市重点项目计划,严把入选项目条件,确保列入2011年省、市重点项目计划的项目顺利推进。要集中力量加快“十个一批”重点项目、广清城际轨道、清远抽水蓄能电站、广清高速扩建、二广高速、广乐高速、佛清从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结合谋划“十二五”规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的责任制度,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招商活动,争取在招商数量和质量上有较大突破。二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积极培育消费热点。进一步推动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落实居民购买自住房和改善型住房、购买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等优惠政策,扩大旅游、休闲、文化、健身、通信等热点消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开展摩托车、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加快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步伐,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三要推动出口较快增长。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国外资源的能力,增强清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重点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更好地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二)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立足我市实际,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空港经济、高铁经济,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将我市打造成为珠三角重要的物流基地。加快义乌商贸城二期、华南装饰城、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学城欧陆风情商业街建设,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业水平。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研发设计、广告会展等中介服务业和金融、商务、保险业等知识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升级改造水泥、再生金属回收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再生金属基地”。二要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以产业园区和专业镇建设为抓手,通过培育和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机械制造、再生资源、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要加快自主创新,加强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积极组建省、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大力推动省、市专业镇建设,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三)坚持加快城镇特色化进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要加快湖城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今年是建设“湖城”清远的关键之年,要围绕打造城市“一河两岸”核心区域,高起点、高水平做好湖城的详细规划,抓紧加快环城水系建设,以及相关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环城水系营造的城市景观,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二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城镇提质扩容。要用建设大都市、大城市群的理念推进城镇建设,按照规划布局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广清同城化,加快建设大广州卫星城步伐。统筹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供排水、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等相关配套设施,提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大力实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促进城镇提质扩容。三要美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形象。要坚持以项目为载体,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精品工程建设,点面结合推进“三旧”改造工作。要继续抓好“三边”环境整治、“城乡清洁工程”和“五城同创”活动,为建设“大广州卫星城、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进一步美化城镇环境,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坚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力建设广东省农业强市。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功能定位,加快推进水果、蔬菜、肉类等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品牌农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二要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全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支持双汇、温氏、天农、林中宝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三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依托农居和农村良好生态,围绕中心城市、县城发展城郊型、农家乐休闲农业;围绕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型农业;围绕油茶、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型、体验型农业;围绕“漂流、温泉、山水、奇洞、风情”等特色资源,加快发展观光、度假型农业。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电网和危房改造、环境整治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五)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强化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继续推进医药卫生、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二要全方位扩大开放。积极拓展对外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鼓励外商更多地到清远特别是中北部地区投资,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大力培育上市后备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三要加快先行先试步伐。抓住全省主体功能区试点市的机遇,加快先行先试,为全省建设主体功能区创造经验。用足用好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粤北山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加强与珠三角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衔接,发挥清远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珠三角产业分工,努力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求增长、壮实力。

(六)坚持加快文化建设,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一要推进经济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整理清远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福地文化、民族文化、英石文化、山水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要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积极打造全省“生态休闲与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发展会议会展旅游、国民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加快推进环球嘉年华综合旅游项目、狮子湖喜来登酒店、清新温矿泉扩建、英德广晟生态旅游城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办好广场文化艺术节、英石文化节、盘王节、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七月香”壮家戏水节、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中国(阳山)四驱越野车节等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二要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艺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四馆合一”工程和图书馆、影剧院、新闻中心、购书中心等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扩建、新建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和艺术场馆。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文化发展的硬环境。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加快清远文化产业园、清城区“山水音乐文化节”产业项目、英德英石文化产业开发中心和茶文化产业中心、连州“中国美术创作研究基地—全国写生基地”、连南广东瑶族博物馆、连山原生态壮族民俗文化村、清新“北江动漫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大发展。

(七)坚持提高民生幸福水平,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把以人为本、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作为各项工作的指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跨越、共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要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办法》,使“幸福”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成果。一要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以充分就业为目标,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二要着力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机制,提高灾害救济应急能力。抓好城乡医疗救助,落实地方医疗救助配套资金。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大力实施高寒山区移民搬迁工程,确保提前一年完成任务。三要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发展“普高”成果、职业教育发展壮大、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五大工程”,加快教育创强步伐。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大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力度,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四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快由防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围绕构建和谐清远目标,着重加强不安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建立长效维稳机制,抓好安全生产,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八)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清远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励人心、凝聚力量,不断增强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打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围绕推动“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庆祝建党90周年等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务实创新,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快四化进程、建设幸福清远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有方向、争有目标。二要以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统筹安排、精心筹备、提早部署好今年县、市、省三级党代表选举和市、县、镇、村四级换届选举工作,把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定、能力出色、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大力抓好人才工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人才生产力。按照党支部“六有”达标管理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和“两新”组织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要结合村级换届选举,配强配齐村级班子,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条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对照《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抓好“廉风和畅”教育品牌和“三清园”廉政文化基地建设,继续在丰富内涵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廉政文化的精品工程。全面实施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始终保持打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营造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良好环境。四要进一步加强武装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严格落实党管武装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民兵预备役建设创新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切实抓好拥军优属工作,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要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智慧和力量源泉。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做好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端正为民服务态度,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各地都要推出几件大的民生实事解决计划,年终由群众来投票、评选,从而奖优罚劣。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用好群众公认的领头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要畅通民情民意表达渠道,积极推行网上信访,最大可能的方便群众诉求、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诉求。要注重完善制度,特别是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处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加深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了做好群众工作,各级党政领导从今年起,要围绕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个以上的专题调查研究,并形成指导性强的调研报告。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为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为美好蓝图而信心百倍。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加快“四化”进程、建设幸福清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我市在更高层次上当好高速增长的排头兵和又好又快发展的示范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而努力奋斗!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