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浙商转型

文章导读: 在刚刚过去的那场金融危机中,浙江的民营企业度过了一段最为艰难的岁月。危机之后,不确定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对浙江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文/施建表

在刚刚过去的那场金融危机中,浙江的民营企业度过了一段最为艰难的岁月。危机之后,不确定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对浙江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曾经在浙江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省份,浙江人用求生存、谋发展的敏锐嗅觉,准确迅速地捕捉到了社会变革信号,抢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发展先机;用开拓创新的勇气力量,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在无资本、无技术、无市场的情况下,开辟了繁荣的“草根经济”,在30年内的时间里制造了新中国的第一大商帮,也以最漂亮的数字向国家贡献着GDP。

然而,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当国内外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变,浙商的这种“草根经济”突显了它的局限性,创业初期那种灵活的体制优势正在消失,廉价的劳动力不复存在,便宜的原材料开始涨价……如今,浙商所要面临的最现实的生存环境是:融资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创新人才缺乏、原料价格把握不准、汇率不确定性加强、内需难以拉动等等,这一切致使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进入瓶颈状态。

长期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工资福利低”的粗放型增长,以及出口依赖高达70%的发展方式终难以为继了。如同《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中所言: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压迫下,浙江经济已经到了不转型就没有出路的境地了。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转型”求存成为浙江政府和企业家的共识。

然而,转型谈何容易?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

长期以来形成的低成本数量扩张、低价格市场竞争的低端产业路径曾经创造了浙江经济的奇迹,如今,他们是否能够摆脱这种低端产业路径的依赖?

金融、证券、会计、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乏力,无疑是转型升级的短板,未来,这些要素市场能否为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支撑?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能否通过地方金融创新得以解决?高达70%的外向依存度,增加了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风险,这些企业有无勇气摆脱对外向市场的依赖?

再回到具体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本身,他们是否具备了足够的转型升级能力和动力?

根据相关统计,在浙江民营企业100强中,约有90%的浙江民企精英出身均很低微。除了后来的培训深造外,他们创业初期的文凭大多只是初高中文化。这些人虽然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浙商哪里就有市场,然而,企业制度创新落后,家族式的管理制度、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限制了民营企业迈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这无疑也是转型升级的一大障碍。

而现实是,浙江省内相关的统计显示:当前占浙江省90%以上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转型升级能力不足、动力不足。

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众多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的困境时,逐步放弃了对主导产业的坚守,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中转移…

显然,这是一个应当引起当局足够重视的信号。如何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好的宏观环境,这是未来五年政府必须求解的问题。■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