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绿色资源既要开发更需保护

文章导读: 山川相连、风景如画,美丽富饶的皖江流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然而,纵观国内外区域大开发的成败经验,我们首先要警惕什么?

山川相连、风景如画,美丽富饶的皖江流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然而,纵观国内外区域大开发的成败经验,我们首先要警惕什么?

从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轨迹来看,历来都是主要交通干道成就了一个城市的崛起。近百年来,由于水运的相对衰落,而铁路、公路十分快捷,这些陆路干道分布着一大批中心城市。由于全国性大动脉京广、京九、京沪、陇海铁路与安徽腹地的几大主要城市都擦肩而过,与安徽的联系并不深入,造成了历史上安徽经济的相对落后,以及人才和资金的外流。

但同时,也令今天的安徽孕育着巨大的后发优势,突出体现在安徽的自然环境优势上。沿长江而下,整个长江中下游多个省份的沿江地带基本已经开发殆尽,而安徽境内江岸基本保持原生态自然风貌,并没有经过太多大规模开发,完好地保存了大面积的农业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同时区域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且地处丘陵多山地带,因此整个安徽就是一幅 “江山如此多娇”的风景画,这种江南景致在当前国内已经十分罕见、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安徽具有很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当前有许多人,尤其是一些高层决策或者是影响决策的人士,认为“皖江城市带”具有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并以此作为区域开发的重要条件。这种看法和主张是令人担忧的,这里面包含着一种蔑视环境、忽视自然规律的倾向,这会给“皖江城市带”开发带来误导,导致一些地区乱开采、乱建设,破坏环境。

其实,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其脆弱的,其恢复能力较差、较漫长。现在的技术水平十分发达,毁掉一座山、填掉一个湖轻而易举,然而破坏容易、恢复艰难,可谓后患无穷,彻底治理的成本往往是开发投入的数十倍,而且,有些生态还难以恢复。

因此,“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不宜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路子,而是应该走绿色、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之路,这正是打造“皖江城市带”后发优势的基础。

对于“皖江城市带”而言,首先要做到区域协调发展,结合安徽周边各省的规划做好发展布局,包括与山东、河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协调发展。

而当务之急就是加快交通建设,与周边各省加强联系。重点加强和长江沿线上下游的南京、上海、武汉、九江等城市的联系,包括建设沿江高铁和高速公路;往南加强与江西南昌、往北与山东等地的联系,这一方面使得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更加便利,另外也为“皖江城市带”赢得了广阔的腹地。

第二,对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都很丰富的地方而言,只要把基础打好了,招商引资就会变得十分容易,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如何扩大开发规模,而是如何做好科学的可操作的规划,进行合理适度开发,否则很可能会导致盲目开发。

第三,对于“皖江城市带”目前既有的冶金等重工业,要加大创新力度、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对于新转移来的产业,一定要避免污染严重的产业进入,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多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另外在部分地区集中建设工业开发区,使工业污染处于可控可治的范围内。

第四,进行绿色开发,在充分利用好绿水青山这些“绿色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如何对其进行保护。由于该区域江河密布、山峦起伏、文化氛围浓郁,堪称是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后花园,是现代城市人养生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之一,适合成片开发综合性的旅游服务业,这可以为“皖江城市带”带来持续的发展。

第五,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产业和科研技术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