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扭转预期要“言行并重” ——央行如何防止金融风险传染?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最近,央行行长潘功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在谈到“下一步工作考虑”时,讲了六个方面。其中,在“着力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部分,尽管篇幅很小,但市场共鸣大。

在这个部分,潘功胜共开列出四项重点:第一,进一步推动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改革端协同发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第二,稳妥化解大型房地产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强化城投债券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第三,“稳预期、防超调”,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波动风险,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

第四点是被市场最为关注的一项:引导稳定金融市场行为和预期,根据市场形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风险传染,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为什么第四点最令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投资者关注?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有舆论刻意将人民币贬值与股市下跌绑定,认为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外资逃逸,而股市必须下跌。当然,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债券市场。这样的关联,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走势被外资影响,尤其是被美联储政策影响。原理是:美联储暴力加息,但欧元、加元等“美元指数篮子货币”没有暴力加息,日元甚至保持负利率,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美元指数呈上行压力。

如果像市场一些“专家”的认知那样:美元指数走高,人民币必然贬值,而人民币贬值A股必然下跌,A股市场的走势是不是在被美联储控制?这些“专家”还说: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股市基本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这样的观点对不对?已经多次提出质疑。第一,美元指数上涨,人民币必然贬值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美元指数的货币篮子中没有人民币,美元指数上涨只意味着美元对欧元、英镑、日本等一揽子货币升值,而美元兑人民币升值并非必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应当由中国外汇市场上,美元和人民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第二,外资在A股市场中的市值3.5万亿元,相对于80万亿元总市值,至少我们应当确认:A股市场依然属于国内市场,谈不上国际市场。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要明白:人民币贬值压力主要源自部分境内资本外流,尤其是贸易顺差大规模“跨境套利”所致。所以,破解人民币贬值压力,只需对跨境套利稍加引导即可。

这会不会有悖“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原则?应当意识到:出口企业不结汇,存在境外吃高息,国内生产所需人民币流动性依靠国内信贷解决,是在利用国内低息贷款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实施“跨境套利”,只要对类似行为加以引导和限制,人民币贬值压力势必消失,利用人民币汇率压制A股市场的“阴谋”就会破除,毕竟中国根本不缺外汇。

至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不是都会出现本币对美元贬值,而股市随之下跌的情况,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过度开放,外债负担极重,而且容留了海量国际“热钱”,所以每当美国加息,这些国家大规模资本逃逸必然发生,股市、债市也必然随之大起大落,甚至变成了国际金融“猎场”。这显然和中国的情况大相径庭。

如果我们能够看清上述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引导稳定金融市场行为和预期,根据市场形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风险传染,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潘功胜这样的提法会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更重要的是,需要付诸行动。第一,央行、外汇局等权威部门应当出面不厌其烦地与市场沟通,讲述“利率、汇率、市盈率”三者关系的一般性,以及三者关系之于中国市场所应具备的特殊性;第二,央行应与商务部、发改委、贸易结算银行配合,增加国内市场外汇供给,以政策和行动破解人民币贬值预期,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回到市场应有的正常状态。

有人说,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错!不是技术之错,而是观念之错。大家充分认识到:时代变了,单纯从进出口方面考虑汇率问题,认为“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实际是没有理解新发展格局对货币政策提出的新要求。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