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王红茹) 2023年8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No.25(2022~2023)》(以下简称“黄皮书”)。黄皮书详细阐述了中非关系发展、中国制造产品在非洲市场份额以及对未来中非贸易发展情况的预测等内容。
中非关系发展和双方务实合作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黄皮书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形势下,中非关系发展和双方务实合作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对非合作新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为中非关系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成功举办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启示。非洲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非洲国家正在加快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非双方希望加强战略对接,深化治国理政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将中非关系打造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
其次,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中非务实合作提供新机遇。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非洲正在积极落实《2063年议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自贸区建设,有望形成覆盖13亿人口、3.4万亿美元的统一大市场。此外,线上教育、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绿色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中非合作互补性强,发展阶段梯次衔接,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制造等传统合作领域成果丰硕,在医疗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新领域也拥有巨大合作潜力。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回暖,中非合作提质升级的势头将更加强劲。
第三,后疫情时代为中非友好交往激发更多新动能。当前,疫情形势趋于缓和,国际航空业逐步恢复,中非各层级交往将逐步恢复和拓展。中非双方都迫切期待恢复实体交往,实现“面对面”交流互动,补齐疫情发生后实体交流的空缺,共叙友谊、共谋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复苏发展。中非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密切交往进一步拉近彼此距离,以高层交往增进政治互信,以经验分享推动务实合作,以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引领中非各领域、各层级友好关系走向深入,为中非关系发展和双边务实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为中非合作创造新契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在求独立、谋解放、图富强的历史进程中相互坚定支持,在国际事务以及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密切配合。当前,俄乌冲突、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新冠疫情、恐怖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等全球问题和挑战需要中非双方协同应对,坚定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脱钩断链和单边制裁,共同维护和捍卫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与国际公平正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中非关系也面临不少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美国最新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竞赢”中国,将中方视为“唯一的全球竞争对手”;在《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战略》中称,将在非洲对抗外部势力的“有害活动”。“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对非歧视”等论调被翻炒,抹黑毒化中国形象和中非合作。
其次,非洲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仍存,个别国家的政治安全局势复杂严峻,恐怖袭击、绑架抢劫等安全事件有所抬头,威胁中方在非企业和人员安全,对正常开展对非合作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第三,中非合作模式仍需进一步开拓创新,走一条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的新路。以上都是中非关系全面深入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国制造产品在非洲市场份额缓慢上升
黄皮书指出,2021年,基于非方统计数据,制造品占非洲自华进口额的94%,表明制造品是中国出口到非洲产品的主体部分。基于中方统计数据,对非制造品出口额在中国制造品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为4.4%,表明主要受制于非洲国家的低经济总量,非洲在中国制造品出口额中的占比相对较低。
那么,中国制造品在非洲及各国进口额中的市场份额变动态势和当前数值如何?黄皮书总结出了以下3点。
首先,中国机电产品和非机电产品两类制造品在非洲的市场份额发展趋向大体相当。基于非洲各国海关统计数据,1995~2021年,中国制造品在非洲制造品进口总额中的占比总体保持攀升态势,从3.5%上升至28.8%。2021年,中国非机电产品、机电产品在非洲制造品进口总额中的占比分别达29.1%、28.5%。
其次,中国制造品在非洲大国的市场份额明显更高。从非洲不同范围来看,中国制造品在贸易大国群体的市场份额显著更高。
就全部制造品类别而言,非洲自中国进口制造品前十国的进口额达866亿美元,占非洲自华制造品进口总额(1149亿美元)的75.4%。中国制造品在非洲前十国制造品进口额中的平均市场份额为32.2%,显著高于在除前十国外非洲其他国家的平均市场份额(21.9%)。
就机电产品类别而言,自中国进口机电产品前十国的进口额达到396亿美元,占非洲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口总额(504亿美元)的78.6%。中国机电产品在非洲前十国机电产品进口额中的平均市场份额为31.5%,显著高于在除前十国外非洲其他国家的平均市场份额(21.3%)。
就非机电产品类别而言,自中国进口非机电产品前十国的进口额达到476亿美元,占非洲自中国非机电产品进口总额(645亿美元)的73.8%。中国非机电产品在非洲前十国非机电产品进口额中的平均市场份额为32.9%,显著高于在除前十国外非洲其他国家的平均市场份额(21.9%)。
第三,中国制造品在主要非洲大国的市场份额差异较大。就全部制造品类别而言,在自中国制造品进口额前十国之中,中国制造品在尼日利亚(51.9%)、坦桑尼亚(43.9%)的市场份额较高,在摩洛哥(18%)、阿尔及利亚(24.1%)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
中国机电产品在尼日利亚(46.2%)、刚果(金)(44.7%)的市场份额较高,在摩洛哥(18.5%)、突尼斯(21.7%)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
中国非机电产品在尼日利亚(56.3%)、坦桑尼亚(45.2%)的市场份额较高,在摩洛哥(17.5%)、阿尔及利亚(22.6%)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
未来中非贸易仍将稳中有进
黄皮书指出,最近3年,在疫情冲击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波动背景下,非洲贸易增速总体弱于全球平均水平,中非贸易则与中国整体贸易大致保持同步,并稍强于非洲整体贸易增速。
当前,非洲大部分国家政治和安全局势相对稳定,未来中非贸易的总体发展态势,不论是中国对非洲制造品出口还是中国自非洲矿产品进口的增长态势,都将总体上同世界贸易、中国贸易的步调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中国制造品在非洲的市场占有率仍将继续上升,但上升速度会越来越缓慢;而非洲原油、固体矿两类初级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份额有可能随世界初级产品价格行情表现出或稳定或波动等变动态势。
考虑到上述情况,黄皮书建议从以下3方面巩固中非贸易成绩,并适度拓展贸易新增长点。
首先,继续积极帮助非洲各国提高国际贸易能力。提高一国国际贸易能力需要改善贸易相关基础设施硬件,也需要改善相关制度管理软环境,前一方面相对可行。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都是和贸易相关的基础设施。当前,在非洲沿海33国之中,中国已参与其中20个国家的海港建设。今后,一方面,应继续关注所有非洲沿海国家的海港建设和重建机会;另一方面,应积极关注非洲内陆国家的公路、机场、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会。
其次,继续积极通过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参与非洲可再生能源开发。非洲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东非大裂谷地带地热资源丰富,非洲沿海地带风力资源丰富。为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部分非洲国家政府已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肯尼亚已制定到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并拟通过引进固定电价上网(FiT)政策和竞拍政策吸引可再生能源投资。中国企业应积极关注相关国家的投资和工程机会,并努力带动中国新能源机电设备出口。
第三,继续积极关注非洲经济小国的经贸机会。2014~2022年中国对部分非洲小国的出口超高速增长,比如,对中非共和国、索马里、布基纳法索出口额年均增速分别高至36%、30%、27%,但至2022年中国对上述三国出口额仍分别只达到0.5亿美元、10.5亿美元、5亿美元。上文已指出,中国制造品在非洲小国的市场份额更低,这都说明中国和非洲小国的贸易大有潜力。中国企业可积极从贸易通道建设、投资和工程项目带动等方面充分发掘这种潜力。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